正文 第27章 簡單處理危機(5)(2 / 2)

越王勾踐把一把寶劍賜給文種,命令道:

“你教寡人七種計謀征服吳國,寡人隻用了其中三種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計謀留在你那兒,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謀劃吧……”

大夫文種悔恨地說:

“這都怪我不聽範蠡的勸告啊……”

言畢,憤然自盡了。

故事啟思:

範蠡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這正是範蠡在做人處事上高人一等的謀略。而大夫文種不聽範蠡的勸告,貪戀權位,對越王勾踐的殘忍和胸懷認識不足,結局是飲劍身亡。曆史上,類似範蠢和文種的事例還有許多,但範、文二人的經曆及其命運是最有代表性的。因此,急流勇退,並不失英雄本色。

心靈感悟:

大凡能成就偉業者,無不是深諳進退規則之人,他們能夠洞悉別人的意圖,審視自己的處境,從而進退自如,將勝券牢牢握於掌心。

讓名遠害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建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從而想嫁禍並抓住了王陽明,作為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軍門的功勞。這樣,江彬等人便沒有話說了。

王陽明稱病休養到淨慈寺。張永回到朝廷,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對王陽明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故事啟思:

王陽明讓名遠害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做法無疑是睿智,這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鬥、努力爭取、勇敢拚搏、堅持不懈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應該看到,人生的路並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當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如此等等,一句話,有為是必要的,無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無為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馮夢龍在《智囊》裏收集了許多這樣的例證。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裏總是嫉妨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在官僚中間,他再也不去貶低而讚揚翟方進了。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什麼時候有為,什麼時候應該無為呢?無為和有為的選擇取決於主客我敵雙方的力量對比。當主體力量明顯占優勢,居高臨下,以十擋一,采取行為以後,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時,應該有為。而當主體處在劣勢的位置上,稍一動作,就可能被對方“吃掉”,或者陷於更加被動的境地,那麼,便應該以退為進,堅守“無為”方是。無為隻是一種權宜之計、人生手段,待時機成熟,成功條件已到,便可由無為轉為有為,由守轉為攻,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屈伸之術。

心靈感悟:

會處世的人,並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肯後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恰是為了更長遠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