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金陵之後,曾氏兄弟的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達於極盛,曾國藩被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曾國荃一等伯爵。所有湘軍大小將領及有功人員,莫不論功封賞。
當時湘軍人物官居督撫位子的便有十人,長江流域的水師,全在湘軍將領控製之下,曾國藩所保奏的人物,無不如奏所授。
但樹大招風,朝廷的猜忌與朝臣的妒忌隨之而來。曾國藩說:
“長江三千裏,幾無一船不張鄙人之旗幟,外間疑敝處兵權過重,權力過大,蓋謂四省厘金,絡繹輸送,各處兵將,一呼百諾,其相疑者良非無因。”
頗有心計的曾國藩應對從容,馬上就采取了一個裁軍之計。他在戰事尚未結束之際,即計劃裁撤湘軍。他在兩江總督任內,便已拚命籌錢,兩年之間,已籌到550萬兩白銀。錢籌好了,辦法擬好了,戰事一結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費早已籌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勝利,七月初旬開始裁兵,一月之間,首先裁去25000人,隨後亦略有裁遣。
故事啟思:
世上的一切事物,認真去琢磨,都有其規律可循,月不總圓,花不總紅,物極必反。曾國藩深諳此道。所以,當他功成名就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之時,他怕樹大招風,引起朝廷猜忌,怕人說他擁兵自重,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軍。這一計謀,果然奏效,朝廷沒有了顧慮,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退而不隱,強而不顯,大智慧者往往掌握了進退方圓的秘訣,為眾人敬仰。
心靈感悟:
知曉進退,懂得方圓,是我們能於曆史的潮湧中以應萬變的法寶。同時,也是立身處世的情商方略。
範蠡功成隱退
越王勾踐平定吳國以後,引兵北上,與齊國、晉國會盟徐州,並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賞,一時號稱霸王。
範蠡雖然是越國的上將軍,輔佐越王勾踐前後二十餘年,對勾踐的雪恥複國屢建奇功,越國百姓對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一天,大夫文種問他:
“眼下越國威震天下,號稱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蓋世,為何悶悶不樂?”
“你哪裏知道!”
範蠡苦笑著說:
“俗語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是長頸鳥喙,隻可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共安樂……大名之下,難於久居!我已決定離開勾踐,你也該想想出路……”
“恐怕你是庸人自擾吧?哈哈哈……”
大夫文種對範蠡的憂慮毫不在意,說笑了一陣走開了。
第二日,範蠡給越王勾踐送上一份辭呈,說: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為的是複仇雪恥。今日君王已經達到目的,臣請君王賜死……”
勾踐讀罷辭呈,氣惱地說:
“難道範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將越國分一半給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誅於他!”
範蠡心知勾踐對自己並非真心實意,早晚要加罪於他。於是偷偷帶上寶物珠玉,與心腹親信乘船從海路逃走……
範蠡在齊國海邊落腳之後,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耕種灘塗,勞身苦作,治理產業。幾年工夫就成了當地的首富。
齊國大夫聽說他的賢名和才能,派人請他去做齊國的相國,可是他謝絕了。範蠡喟然長歎道: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範蠡不去當相國,便不便在此處久居,於是,他又把家財分給知友、鄉親,隻帶些值錢的珠寶,遷移到陶地,自稱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為當地的富豪,家資巨萬,遠近聞名。
自從範蠡不辭而別以後,大夫文種很覺孤單,又見勾踐日夜享樂,不像從前那樣敬重自己,有點心灰意懶,常常稱病不朝。於是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
“大夫文種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裏勾結私黨,企圖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