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兒按摩法(1)(2 / 2)

(2)旋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法。

(3)分推法又稱分法,用兩手拇指指腹或橈側,或食、中指指腹,自穴位向兩旁做分向推動,或做“八”形推動。

(4)合推法又稱合法,用拇指螺紋麵自穴位兩旁向穴中推動合攏,與分法動作方向相反。

用推法按摩操作時上肢放鬆,肘關節自然屈曲,指、腕、肘、肩關節活動要協調。直推時拇指或食、中指指問各關節要自然伸直;旋推時拇指接觸麵要均勻、平穩;直推和分推時要單線直行,用力如一;旋推時著力麵要呈螺旋型。在推動穴位時,動作須有節律,用力宜均勻柔和,動作當協調深透。操作頻率每分鍾120~200次。為防止推傷皮膚和增加療效,應以蔥汁、薑汁、酒精等為介質,並根據病情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輕重、快慢,以期獲得補瀉的不同作用。

2.拿法

用大拇指與食、中指相對捏起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內收,並持續揉捏的方法,稱為拿法。

用拿法為小兒按摩時肩臂要放鬆,腕掌要自然著力,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著力,分置於某一部位或穴位的兩側,用力內收、提起、捏揉,連續不斷,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可以在拿後做適度的輕揉。

3.按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壓、放鬆,反複進行的方法,稱為按法。用指壓稱指按法,用掌壓稱掌按法。

小兒按摩指按法操作時手呈握空拳狀,四指自然屈曲或放鬆,拇指或中指伸直,指端著力在穴位上,逐漸向下按壓。以指端按壓穴位,以指代針,亦稱“指針法”。

小兒按摩掌按法操作時腕關節微背曲,蓄力於掌,掌根向下按壓。

用按法為小兒按摩時用力宜和緩,切忌粗暴,以免傷及筋骨內髒。

4.摩法

以手掌麵或食、中、無名、小指指腹對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撫摩的方法,稱為摩法。

用摩法為小兒按摩時鬆肩、微屈肘,用食、中、無名、小指指腹或掌麵放在穴位上,以腕指關節屈伸、前臂旋轉為主動,連同前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環旋撫摩,用力要柔和自然,速度均勻,壓力適當,操作頻率為每分鍾120~160次。其中用指腹著力撫摩者稱指摩法;用掌麵著力撫摩者稱掌摩法。

摩法需配合潤滑介質。按摩時不要帶動皮下組織。順時針方向緩摩為補,逆時針方向急摩為瀉。

5.揉法

用指端、掌根或大魚際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旋轉揉動的方法,稱為揉法。

為小兒做揉法操作時放鬆肩和上臂,用中指或拇指端,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屈伸旋轉為主動,帶動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轉動,稱為指揉法。根據病情需要,可二指並揉或三指並揉,或以掌根或大魚際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回旋活動為主動,帶動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者,為掌揉法和魚際揉法。操作頻率每分鍾160~200次。

揉法不要在皮膚上摩擦,它要吸定部位或穴位揉動並要使該處皮下組織隨著揉動而產生溫熱感。用力宜大些,為保護小兒皮膚,操作時可配合使用潤滑介質,並根據病情需要,掌握揉法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以達到補瀉的不同目的。

6.運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做弧形或環形推動,稱運法。

為小兒做運法操作時以拇指或中指指腹著力於施術部位,做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環形運動,用力宜輕,在體表旋轉摩擦時,不帶動皮下組織,速度宜緩,操作頻率每分鍾80~120次。

運法較推法和摩法輕而緩慢;按摩時也可配合使用潤滑劑作為介質。

7.掐法

以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小兒某處或某穴位,稱掐法。

為小兒做掐法操作時手握空拳,伸直拇指,指腹緊貼於食指橈側。用拇指指甲著力於施術穴位,逐漸用力,垂直掐壓。

掐法是強刺激手法,可重刺激穴位,但應逐漸用力,切忌施用暴力,次數宜少,一般不用潤滑劑,但注意不要掐破皮膚。掐後用指揉以緩解不適。

8.控法

以大拇指同食、中指或中指與拇指用於提拿皮膚,兩手交替撚動向前的方法,稱為捏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