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兒按摩法(2)(2 / 2)

用左手拿小兒的肘尖,使掌心向上,右手拿小兒中指,掌心向下,上下搖20~30次,如赤鳳點頭之狀。搖中指時動作要和緩穩定,用力宜輕鬆。本法可通關順氣止喘。主治胸滿膨脹、喘息短急、寒熱皆宜等。

11.猿猴摘果

以雙手食、中指側麵分別夾住小兒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向下捏兩耳垂向下扯10~20次,如猿猴摘果之狀。做上提或下扯動作時,應保持垂直,不要向外側扯。本法利氣健脾,協調寒熱,鎮驚安神。主治寒熱律來、瘧疾、寒痰、食積等。

12.二龍戲珠

用右手拿小兒食、無名指端,左手按捏陰池、陽池兩穴,往上按捏至曲池5次,最後左手拿陰池、陽池5~6次,右手拿小兒食、無名指搖動20~40次。寒證重按陽池,陰證重按陰池,搖動小兒手指時,切忌牽拉。功能調理陰陽,通陽散寒,清熱鎮驚。主治寒熱不調、四肢抽搐、驚厥等。

13.運土人水

以左手拿小兒四指,掌心向上,右手大指外側緣自小兒脾土穴推向。腎經穴100~300次。操作時動作應連續柔和。本法滋補腎水,清利濕熱。主治腎水不足,攝納失調之小便頻數、赤澀,以及濕熱內蘊之少腹脹滿、小便頻數赤澀、大便秘結等。

14.運水入土

用左手拿小兒四指,掌心向上,右手大指外側緣由小兒腎經穴推向脾經穴100~300次。此法操作順序與運土入水相反,要配合潤滑劑介質以提高療效。功能補健脾胃,潤燥通便。主治久病體虛、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納呆、便秘、小便滯澀,甚則體弱腹大、肚起青筋和脾虛久泄、久痢等。

15.水底撈月

用左手拿住小兒左手,將涼水滴於內勞宮處,再以右手食、中兩指固定小兒的拇指,在掌心做旋推,或由小指根處推起,往掌小橫紋、坎宮至內勞宮,邊推運邊吹涼氣,操作20次左右。本法所言水底指小指根,明月為手掌心內勞宮,而動作輕輕拂起,故將此手法形象地喻為水底撈月。注意每次滴水3~5滴,吹氣時需短促。此法為大寒清熱之法,虛熱證不宜用。功能清熱涼血,寧心除煩。主治熱入營血、高熱神昏、煩躁不安等。

16.打馬過天河

用右手中指運內勞宮,再用右手食、中兩指指麵沾涼水,由總筋穴起,食、中兩指交替彈擊至洪池(曲澤穴),或用食、中兩指彈擊至肘彎處,邊彈邊吹涼氣,一般彈20~30次。彈打時以小兒耐受為度。虛熱證不宜用。功能清熱通絡,行氣活血。主治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上肢麻木抽搐等實熱證。

17.孤雁遊飛

用拇指端自小兒大指外側緣沿三關、六腑、天門、內勞宮推至脾經40次。手法應柔和連貫。本法性溫,熱證不宜用。功能健脾除濕。主治脾虛不運、水濕泛濫、黃腫虛脹等。

18.飛經走氣

用左手拿小兒右手四指不動,再以右手四指從曲池起按至總筋處9次,再拿小兒腕部陰陽二穴,左手將小兒右手四指向上一伸一屈,連續操作20次。操作用力宜柔和。本法行氣,清肺利咽,化痰止喘。主治外感風寒、咽痛、咳喘等。

19.按弦搓摩

一人將小兒抱懷中,把兩手交叉搭在肩上,另一人在小兒身前,用雙掌從小兒兩肋搓摩至肚角處50~60次。操作中宜避風寒,冬季應將兩手先搓熱,用力需柔和。本法理氣化痰、健脾消食。主治痰積引起的胸脅不暢、咳嗽氣喘及飲食積滯等。

20.老漢扳繒

用左手掐小兒左手拇指根處,右手掐脾經,同時搖動拇指。用力以小兒耐受為度。功能健脾消食。主治食積痞塊、脘腹痞滿、納呆、疳積等。

21.捧耳搖頭

先開天門,再分推太陰、太陽穴,然後掐天庭、眉心、山根、延年、準頭、人中、承漿各穴,最後兩手撚小兒兩耳垂,再用兩手捧小兒頭搖之。搖頭時需用柔和之力,不可硬搬。此法多為推拿治療小兒驚風等症的首選法,然後選擇其他手法。功能開關通竅,調和氣血。主治小兒驚風。

22.開璿璣

用兩手大指從璿璣穴處,沿胸肋白上而下向左右旁分推,再從鳩尾穴向下直推至臍部,再由臍部向左右推摩,最後從臍中推至小腹。操作3~5遍。注意避風寒,操作前應搓熱雙手。功能宣通氣機,消食化痰。主治痰閉胸悶、咳喘氣促、食積納呆、腹痛吐瀉,以及外感發熱、神昏抽搐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