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兒科按摩常用穴位與手法(1)(1 / 3)

小兒按摩穴位由十四經穴、經外奇穴、經驗穴以及小兒本身特定穴位組成,小兒特定穴多分布於兩手。這些穴位有點狀、線狀、麵狀。

小兒推拿特定穴具有下述特點:其一,穴位形狀呈點、線、麵狀。如小天心、一窩風、二扇門、精寧穴等,如同經穴都是孔穴點狀;三關、天河水、六腑、坎宮、攢竹穴等,是從某點到另一點成為線狀;腹部、脅肋、五經、脊穴等,是人體某一部位成麵狀。其二,穴位大多數分布在頭麵和四肢,特別是雙手居多。其三,穴位散狀分布,不同於十四經穴,有經絡線相連。

一、頭麵頸項部穴位

1.攢竹(天門)

【位置】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操作】兩拇指由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約20~50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門,則稱為大開天門。

【功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靜安神。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感冒,精神萎靡,驚惕不安。

2.眉弓(坎宮、魚腰)

【位置】在兩眉上,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用兩拇指自眉心沿兩側眉梢做分推,其餘四指輕放在頭部兩側固定之。推30~50次,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

【功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

【主治】外感發熱,驚風,頭痛,目赤痛。

3.印堂(眉心)

【位置】兩眉內側端連線中點處。

【操作】用拇指甲在眉心處掐,3~5次,稱掐印堂。用拇指端揉,20~30次,稱揉眉心。

【功能】掐印堂能醒腦安神;揉眉心能祛風通竅。

【主治】驚風,感冒,頭痛。

4.人中(水溝)

【位置】人中溝正中上1/3與下2/3交界處,屬督脈。

【操作】用拇指甲在人中處掐,3~5次,待病人醒後即止,稱掐人中。

【功能】醒神開竅。

【主治】主要用於急救。

5.山根(山風、二門)

【位置】在印堂之下,兩目內眥中間,鼻梁上低窪處。

【操作】用拇指甲在山根處掐,3~5次,稱掐山根。

【功能】開關竅,醒目定神。

【主治】驚風,抽搐。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山根常作為小兒望診部位之一,山根色青為驚為痛;色藍為喘為咳。

6.迎香(井灶洗皂寶瓶)

【位置】鼻翼外緣旁開0.5寸、鼻唇溝陷中。

【操作】用食指、中指或兩拇指橈側按揉迎香處,20~50次,稱揉迎香。

【功能】揉迎香具有宣肺氣、通鼻竅的作用。

【主治】鼻塞流涕,呼吸不暢。

7.百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羅紋麵或掌心,按、揉或按揉,按3~5次,揉或按揉30~50次,稱按百會、揉百會或按揉百會。

【功能】安神鎮驚,升陽舉陷。

【主治】驚風,驚癇,煩躁。

8.太陽

【位置】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

【操作】兩拇指橈側自前向後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該穴,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為補,向耳方向揉為瀉。操作均30~50次。

【功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

【主治】發熱,頭痛,驚風,目赤痛。

9.牙關(頰車)

【位置】耳下1寸,下頜骨陷中。

【操作】用拇指按或中指揉,按3~5次,揉30~50次,稱按牙關或揉牙關。

【功能】疏風通絡止痛。

【主治】牙關緊閉,口眼歪斜。

10.耳後高骨(高骨)

【位置】耳後入發際,乳突後緣下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30~50次,稱揉耳後高骨。用兩拇指推運,30~50次,稱運耳後高骨。或用兩拇指甲掐,3~5次,稱掐耳後高骨。

【功能】疏風解表。

【主治】感冒,頭痛,驚風,煩躁。

11.天柱骨

【位置】頸後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之螺紋麵自上向下直推,100~300次,稱推天柱骨;用湯匙邊蘸水自上而下刮,刮至皮下輕度淤血,稱推天柱骨。

【功能】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主治】發熱,痧症,項強,嘔惡,咽痛。

12.橋弓

【位置】在頸部兩側,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的羅紋麵,相對用力,在患側胸鎖乳突肌處揉、揉捏、提拿,或用拇指抹。揉3~5分鍾,揉捏10次,提拿3~5次。

【功能】活血化淤,消腫。

【主治】斜頸,局部酸痛、脹、溫熱。

13.鹵門(泥丸)

【位置】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骨陷中。

【操作】兩手扶小兒頭,兩拇指螺紋麵從前發際向該穴輪換直推,對於小兒囟門未合者僅推至邊緣,稱推囟門;或用掌心輕揉囟門,揉30~50次,稱揉囟門。操作時手法要輕柔,不可用力按壓。

【功能】鎮驚安神,通竅。

【主治】驚風,頭痛,鼻塞,神昏,煩躁,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