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胸腹部穴位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跡上緣正中凹陷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10~30次,稱按揉天突;用雙手拇指對稱擠捏,至皮下淤血成紫紅色,稱擠捏天突。
【功能】理氣化痰,降逆止嘔,止咳平喘。
【主治】痰喘,嘔吐。
2.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
【操作】用中指端揉50~100次,稱揉膻中;用兩拇指自膻中向兩旁分推至乳頭50~100次,稱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50~100次,稱推膻中。
【功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咳嗽,吐逆,痰喘。
3.乳根
【位置】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0.2寸。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揉30~50次,稱揉乳根。
【功能】化痰止咳,消食化滯。
【主治】用於胸悶、胸痛、咳喘等症,多與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
4.乳旁(奶旁)
【位置】乳頭外側旁開0.2寸。
【操作】兩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30~50次,稱揉乳旁;或用兩手拇指、中指拿3~5次,稱拿乳旁。揉乳旁常與揉乳根配合應用,約揉30~50次。
【功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咳喘,痰鳴,嘔吐。
5.中脘(胃脘、太倉)
【位置】肚臍正中直上4寸,即胸骨下端劍突(尖狀軟骨)與臍連線的中點。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100~300次,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鍾,稱摩中脘;用食指、中指指麵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白喉往下推至中脘100~300次,稱推中脘。
【功能】揉、摩、推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泄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
6.臍(神闕)
【位置】在肚臍中。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100~300次,稱揉臍:用指腹或手掌麵摩,稱摩臍。逆時針方向揉為補,順時針方向揉為瀉,順逆各半揉之為平補平瀉。
【功能】揉、摩臍能補能瀉,補之具有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
【主治】寒濕、脾虛、腎虛型泄瀉,氣虛型便秘,疳積。
7.天樞
【位置】臍旁2寸,屬足陽明胃經。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揉50~100次,稱揉天樞。
【功能】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主治】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嘔吐、食積、腹脹、大便秘結。
8.腹
【位置】腹部。
【操作】用兩手拇指自劍突下沿肋弓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100~200次,稱分推腹陰陽;掌或四指摩5分鍾,稱摩腹。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主治】惡心,嘔吐,厭食,腹脹。
9.脅肋
【位置】從腋下兩肋至天樞處。
【操作】用兩手掌從兩肋腑下推摩至天樞處,稱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約50~100次。
【功能】化痰順氣,開胸解悶,消積導滯。
【主治】胸悶,脅痛,痰喘氣急,營養不良,肝脾腫大。
10.丹田
【位置】小腹處,臍下2寸與3寸之間。
【操作】用手指、手掌揉或摩,揉50~100次,摩5分鍾,稱揉丹田或摩丹田。
【功能】培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別濁。
【主治】小兒先天不足,下元虛冷的腹痛、遺尿、脫肛。
11.肚角
【位置】臍下兩旁,臍下2寸,旁開2寸兩大筋。
【操作】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由臍旁向深處拿捏,3~5次,稱拿肚角。一般拿捏3~5次即可,不能拿捏時間太長,一拿一鬆為一次;用中指端按,3~5次,稱按肚角。
【功能】理氣消滯,止腹痛。
【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
三、腰背骶部穴位
1.大椎
【位置】第七節頸椎下凹陷中。
【操作】用中指端揉20~30次,稱揉大椎。
【功能】清熱解表。
【主治】感冒發熱,項強,咳嗽,百日咳。
2.肩井(膊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拇指與食指、中指對稱用力提拿3~5次,稱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10~30次,稱按肩井。
【功能】按、拿肩井能宣通氣血,發汗解表。
【主治】感冒。
3.脊椎
【位置】脊柱正中線,沿第一胸椎至尾椎成一直線,屬督脈。
【操作】用食指、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100~300次,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捏3~5次,稱捏脊。捏脊一般操作5次,最後2次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輕輕撫摩幾遍,使肌肉放鬆。
【功能】捏脊可調陰陽、理氣血、和髒腑、通經絡、強健身體。重推脊可清熱,輕推脊可安神。
【主治】捏脊是小兒保健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主治小兒發熱,疳積,脊柱疼痛,先、後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