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兒科按摩常用穴位與手法(1)(3 / 3)

4.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拇指或食指、中指端在肺俞穴揉50~100次,稱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100~300次,稱推肺俞,或稱分推肩胛骨。

【功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

【主治】外感咳嗽。

5.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手拇指羅紋麵或一手食指、中指指端在脾俞穴揉50~100次,稱揉脾俞。

【功能】具有健脾胃、助運化、祛水濕的作用。

【主治】嘔吐,腹瀉,疳積,食欲不振,水腫,慢驚風,四肢乏力。

6.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手拇指羅紋麵著力在腎俞穴揉50~100次,稱揉腎俞。

【功能】揉腎俞能滋陰壯陽,補益腎元。

【主治】脾腎陽虛型腹瀉,小兒遺尿,小兒麻痹後遺症。

7.七節骨(七節)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麵或食指、中指指麵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分別稱為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骨,各推100~300次。

【功能】溫陽止瀉。

【主治】虛寒泄瀉,痢疾,脫肛,便秘。

8.龜尾(尾閭、長強、尾尻)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尾骨末端,100~300次,稱揉龜尾。

【功能】通調督脈,調理大腸。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

四、上肢部穴位

1.脾經(脾土)

【位置】在拇指末節螺紋麵。

【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若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亦有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麵為補的。補脾經和清脾經統稱推脾經。推100~500次。

【功能】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

【主治】腹瀉,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黃疸,疳積。

2.肝經(肝木)

【位置】食指末節螺紋麵。

【操作】一手持小兒食指末節,用另一手拇指羅紋麵旋推小兒食指羅紋麵為補肝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稱清肝經,反之亦為補。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推100~500次。

【功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鬱除煩。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

3.心經(心火)

【位置】中指末節螺紋麵。

【操作】一手持小兒中指,用另一手拇指羅紋麵旋推小兒中指羅紋麵為補心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為清心經。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推100~500次。

【功能】清心經清熱退心火,補心經震驚安神。

【主治】高熱神昏,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心血不足,驚惕不安。

4.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末節螺紋麵。

【操作】一手持小兒無名指,另一手拇指羅紋麵旋推小兒無名指末節羅紋麵,稱補肺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推100~500次。

【功能】補肺經補益肺氣;清肺經宣肺清熱。

【主治】肺氣虛損,咳嗽氣喘,虛汗怕冷,發熱,胸悶氣喘,虛汗,脫肛。

5.腎經(腎水)

【位置】在小指末節螺紋麵。

【操作】一手持患兒小指,另一手拇指羅紋麵旋推患兒小指羅紋麵為補腎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也稱補腎經;反之為清,稱清腎經。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推腎經。推100次左右。一般隻用補腎經,若需清腎經時,或清後加補,多以清小腸代之。

【功能】補腎經可補腎益腦,溫養下元;清腎經可清利下焦濕熱。

【主治】補腎經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喘等症。清。腎經用於膀胱蘊熱,小便赤澀等症。

6.大腸(大腸筋、小三關、指三關)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一手持小兒食指,暴露橈側緣,用另一手拇指羅紋麵從患兒食指指尖直線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推100~300次。

【功能】補大腸可澀腸固脫,溫中止瀉;清大腸可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主治】補大腸多用於虛寒腹瀉、脫肛;清大腸多用於濕熱、積食、下痢、便秘。

7.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一手持小兒小指,暴露尺側緣,用另一手拇指羅紋麵或食指橈側緣從小兒指尖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反之則為清,稱清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稱推小腸。推100~300次左右。

【功能】清小腸可清熱利尿。

【主治】小便赤澀,腹瀉,遺尿,尿閉。

8.胃經

【位置】拇指掌麵近掌端第一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