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兒科按摩常用穴位與手法(2)(1 / 3)

【操作】一手持小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自小兒掌根推至拇指根部,稱為清胃經。用拇指羅紋麵,旋推小兒近掌端第一節,稱為補胃經。清胃經和補胃經,統稱推胃經。推100~300次。

【功能】補胃經可健脾胃,助運化;清胃經可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

【主治】補胃經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清胃經治療上逆嘔惡、噯氣、煩渴善饑、吐血、衄血等。

9.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內赤白肉際處。

【操作】一手握小兒手,使其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逐一掐之,各掐3~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十宣。

【功能】掐十宣能清熱、醒神、開竅。

【主治】高熱驚風,抽搐,昏厥。

10.外勞宮

【位置】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一手握小兒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揉之,揉100~300次,稱揉外勞宮;用拇指甲掐之,掐3~5次,稱掐外勞宮。

【功能】揉外勞宮具有溫陽散寒,升陽舉陷作用,兼能發汗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鼻塞流涕,髒腑積寒,完穀不化,腸鳴腹瀉,腹痛,脫肛,遺尿。

11.外八卦(外八方)

【位置】手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四指,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做順時針方向掐運,運100~300次,稱運外八卦。

【功能】運外八卦具有寬胸理氣、通滯散結的作用。

【主治】胸悶,腹脹,便結。

12.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操作】用一手持小兒小指,另一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小兒小指頂端,揉100~300次,稱揉腎頂。

【功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常用於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解顱等。

13.腎紋

【位置】手掌麵、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小指,用另一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揉100~500次,稱揉。腎紋。

【功能】祛風明目,散淤結。

【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

14.四橫紋(四縫)

【位置】掌麵食、中、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四指指尖,使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從小兒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橫紋,掐揉各3~5次,稱掐四橫紋;四指並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處,推100~300次,稱推四橫紋。

【功能】掐四橫紋可退熱除煩,散淤結;推四橫紋可調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

【主治】掐四橫紋治療小兒疳積;推四橫紋治療消化不良、腹脹腹痛、驚風、氣喘等。

15.小橫紋

【位置】掌麵食、中、無名指、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指甲,從小兒食指掌指關節橫紋,依次掐至小指,掐5次,稱掐小橫紋;用拇指羅紋麵推小兒食指掌指關節橫紋,推100次,稱推小橫紋。

【功能】掐、推小橫紋能退熱消脹、散結。掐小橫紋用於脾胃熱結、口唇破爛及腹脹等症;推小橫紋能治肺部幹性噦音。

【主治】脾虛腹脹,煩躁,口唇鄆裂。

16.掌小橫紋

【位置】掌麵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一手持小兒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次,稱揉掌小橫紋。

【功能】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是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17.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手,用另一手拇指端揉小兒大魚際,揉50~100次,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橫紋,推100~300次,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板門推向橫紋能健脾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降逆止嘔。

【主治】揉板門用於治療乳食積滯、腹脹、食欲不振、嘔吐、噯氣等症;板門推向橫紋止瀉;橫紋推向板門止嘔吐。

18.內勞宮(勞宮)

【位置】手掌心中,屈指時中指、無名指之間中點。

【操作】一手持小兒手,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端揉小兒掌心,揉100~300次,稱揉內勞宮;用拇指羅紋麵或中指端運內勞宮,運10~30次,稱運內勞宮。

【功能】揉內勞宮能清熱除煩;運內勞宮清心、腎兩經虛熱。

【主治】發熱,煩渴,口瘡,齒齦糜爛,虛煩,內熱。

19.內八卦(內八方)

【位置】手掌麵,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圓圈。八卦穴在此圓周上,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8個方位。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100次,稱運內八方或八方。

【功能】順運內八卦具有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的作用;逆運八卦能降氣平喘。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

20.小天心(魚際交)

【位置】內勞宮之下,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揉100次,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掐5~20次,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搗5~20次,稱搗小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