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掐、揉小天心可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掐、搗小天心可鎮驚安神。
【主治】本穴性寒,為清心安神的要穴。掐、揉小天心用於心經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驚惕不安或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而見小便短赤等。揉小天心還可用於小兒遺尿、瘡疥、疹痘欲出不透等:掐、搗小天心常用於小兒驚風抽搐、夜啼、驚惕不安等。
21.大橫紋
【位置】仰掌,掌後橫紋。近拇指端稱陽池,近小指端稱陰池。
【操作】用兩手拇指指麵從小兒掌後橫紋中點,由總筋向兩旁分推,推30~50次,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陰陽;自兩旁(陰池、陽池)向總筋合推稱合陰陽。
【功能】分陰陽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合陰陽可行痰散結。
【主治】分陰陽多用於陰陽不調,氣血不和而致寒熱往來、煩躁不安、腹脹、腹瀉、嘔吐等症;合陰陽多用於痰結喘嗽、胸悶等。
22.三焦
【位置】無名指掌麵第二節。
【操作】用拇指螺紋麵向指根方向推之,推約100次,稱推三焦。
【功能】調理三焦。
【主治】胃脘痛,食欲不振。
23.總筋
【位置】掌後腕橫紋中點。
【操作】一手持小兒四指,用另一手拇指端按揉本穴,揉100~300次,稱揉總筋;用拇指指甲掐3~5次,稱掐總筋。
【功能】揉總筋具有清心熱經、散結止痙、通調周身氣機的作用;掐總筋能鎮驚止痙。
【主治】揉總筋治療口舌生瘡、潮熱夜啼等實症;掐總筋治療驚風抽搐。
24.三關(大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麵或食、中指麵自腕推向肘,推100次,稱推三關;屈小兒拇指,自拇指外側端推向肘,推100次,稱大推三關。
【功能】祛寒補中。
【主治】病後體弱,陽虛肢冷,腹痛,腹瀉,斑疹,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風寒等一切虛寒病症。
25.天河水(河水)
【位置】在前臂正中,從總筋至曲澤成一直線。
【操作】一手握小兒手腕,使掌心向上,用另一手食指、中指指麵從小兒腕橫紋推向肘橫紋,推100~300次,稱清天河水;用食指、中指沾水自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麵用口吹氣隨之,稱彈打天河水。
【功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
【主治】外感發熱,潮熱,內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驚風等一切實熱病症。
26.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一手握住小兒手腕,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麵自小兒肘部推向手腕,推100~500次,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能】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一切實熱病症,如高熱,煩渴,驚風,鵝口瘡,木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結幹燥等。本法慎用。
退六腑與推三關,是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高熱煩渴、發斑等可單用退六腑。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傷其正氣。寒熱夾雜,以熱為主,退六腑三數,推三關一數,即3:1推之,通常稱為退三推一;若以寒為重,退六腑一數,則推三關三數,即1:3謂之推三退一法。
27.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際處,橈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操作】一手持小兒中指,使其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麵揉,掐3~5次,揉50次,稱掐、揉端正。
【功能】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嘔;揉左端正能升提止瀉。
【主治】目斜視,嘔吐,泄瀉。
28.老龍
【位置】距中指甲根正中,約1分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中指,使其指尖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掐小兒中指甲後1分處,掐3~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老龍。
【功能】醒神開竅,用於急救。
【主治】急驚風。
29.五指節
【位置】位於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一手握小兒手,使其手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依次從小兒拇指掐至小指,掐後繼揉,各掐揉3~5次,稱掐五指節;用拇指羅紋麵揉,揉30~50次,稱揉五指節。
【功能】安神鎮驚,祛風痰,通關竅。
【主治】小兒驚風,痰鳴,指節屈伸不利。
30.二扇門(坐、右扇門)
【位置】在掌背中指根節二側凹陷處。
【操作】用兩手食指、中指夾住小兒手掌,使其手心向下,用兩拇指甲掐之,繼以揉法,稱掐二扇門;或用兩拇指偏峰按揉,或一手握小兒手腕,用另一手食指、中指按揉之,稱揉二扇門。
【功能】發汗透表,退熱平喘,是發汗效穴。
【主治】驚風,發熱無汗。
31.威靈
【位置】在手背第二、第三掌骨歧縫間。
【操作】一手握小兒四指,用另一手拇指甲掐之,掐後繼揉,掐3~5次,或醒後即止,稱掐威靈。
【功能】開竅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