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急驚風,昏迷,指掌麻木。
32.外八卦(外八方)
【位置】在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
【操作】一手持小兒四指,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做順時針方向掐運,運100~300次,稱運外八卦。
【功能】寬胸理氣,通滯散結。
【主治】胸悶,腹脹,大便秘結。
33.一窩風(外一窩風)
【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操作】一手持小兒手掌,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中指或拇指揉之,揉100次,稱揉一窩風。
【功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節。
【主治】腹痛,腸鳴,關節痹痛,感冒。
34.精寧
【位置】在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縫問。
【操作】一手握小兒四指,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掐之,掐3~5次,繼以揉法,稱掐精寧。
【功能】行氣,破結,化痰。
【主治】痰喘氣吼,幹嘔,疳積,眼內胬肉。
35.上馬(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節後陷中。
【操作】一手握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拇指掐之,掐3~5次,稱掐二人上馬;或用拇指、中指相對用力揉上馬穴,揉50~100次,稱揉二人上馬。
【功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補腎滋陰的要法。
【主治】虛熱喘咳,小便赤澀淋漓,腹痛,牙痛,睡時磨牙。
36.膊陽池
【位置】手背一窩風上3寸,與內間使相對處。屬手少陽三焦經。
【操作】一手握小兒手腕,使掌背向上,用另一手拇指或中指揉100~200次,稱揉膊陽池;用拇指甲掐3~5次,繼以揉之,稱掐膊陽池。
【功能】掐、揉膊陽池能止頭痛,通大便,利小便。
【主治】便秘,溲赤,頭痛。
五、下肢部穴位
1.足三裏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1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稱按揉足三裏。
【功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為小兒常用保健手法。
2.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端按揉,按3~5次,揉20~30次,稱按揉三陰交。
【功能】按揉三陰交能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通調水道。
【主治】泌尿係統疾病,如遺尿、癃閉、小便頻數澀痛不利等。
3.箕門(足膀胱)
【位置】大腿內側,膝蓋內上緣至腹股溝中點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指、中指指麵自膝蓋內側上緣至腹股溝做直推法,約100~300次,稱推箕門。
【功能】利尿清熱,其性平和。
【主治】癃閉,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腹瀉。
4.百蟲(血海)
【位置】在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對稱提拿3~5次,稱拿百蟲;用拇指端按揉10~30次,稱按揉百蟲。
【功能】疏通經絡,止抽搐。
【主治】膝痛,下肢不利,驚風抽搐。
5.解溪
【位置】踝關節前橫紋中,趾長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或指端揉,掐3~5次,揉50~100次,稱掐解溪。
【功能】解痙,止吐瀉。
【主治】驚風,吐瀉;對踝關節屈伸不利索和足下垂症狀久揉有效。
6.大敦
【位置】足大趾外側爪甲根與趾關節之間。
【操作】用拇指甲掐5~10次,稱掐大敦。
【功能】解痙熄風。
【主治】驚風,四肢抽搐。
7.委中
【位置】胭窩中央,兩大筋(股二頭肌腱、半腱肌腱)之間。
【操作】用拇指、食指端提拿勾撥胭窩中筋腱5次,稱拿委中。
【功能】疏通經絡,熄風止痙。
【主治】驚風抽搐,下肢痿軟無力。
8.仆參
【位置】足跟外踝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著力,在仆參穴拿捏3~5次,稱拿仆參;用拇指端著力,在仆參穴掐壓3~5次,稱掐仆參。
【功能】益腎健骨,舒筋活絡,安神定誌。拿仆參益腎、舒筋。
【主治】腰腿痛,霍亂轉筋,足痿不收。掐仆參可治療暈厥、驚風等。
9.昆侖(上昆侖)
【位置】外踝後緣和跟腱內側的中間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端著力,稍用力掐3~5次,稱掐昆侖。
【功能】解肌通絡,強腰補腎。
【主治】頭痛,驚風。
10.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著力,向足趾方向直推100~300次,稱推湧泉;用拇指指腹在湧泉穴按揉30~50次,稱揉湧泉。
【功能】推湧泉能滋陰退熱、引火歸元。
【主治】虛熱,嘔吐,腹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