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兒科常見病征按摩(2)(1 / 3)

4.脾虛瀉久瀉不愈,食後即瀉,或反複發作,大便稀溏夾有奶瓣及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取穴及部位】脾經、大腸、板門、三關、天樞、神闕、足三裏、脾俞、胃俞、龜尾、七節骨、脊柱。

【按摩方法】(1)以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補脾經400次,補大腸200次,揉板門50次,推三關300次。(2)用雙手食指與拇指分別捏天樞、神闕,均以周圍皮膚透紅為度。(3)按揉足三裏50次。(4)小兒取俯臥位,用單手依次按脾俞50次,按胃俞50次,推七節骨200次,揉龜尾200次,捏脊3~5遍。

九、痢疾

痢疾是小兒較為常見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以腹痛、發熱、腹瀉、裏急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特征。

1.濕熱痢腹痛劇烈,便下膿血,裏急後重,便時哭鬧不安,肛門灼熱,壯熱煩渴,舌紅唇幹,甚則驚厥,小便短赤,苔黃膩,指紋深紫。

【取穴及部位】大腸、小腸、肺經、天河水、上馬、板門、腎經、四橫紋、內八卦、三關、六腑、腕陰陽、臍部、肚角。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依次清大腸300次,清小腸200次,清肺經200次,清天河水300次,揉二人上馬50次,揉板門、補腎經各200次,掐四橫紋100次,逆運內八卦100次。(2)小兒仰臥位,父母位其左側,左手持小兒左手腕,用右手推三關300次,退六腑300次;用雙手拇指分推腕陰陽穴100次,然後用掌揉法揉臍5分鍾,最後用雙手拇、食、中三指拿肚角3~6次。

2.寒濕痢腹痛隱隱,便下白色黏凍,白多紅少,食少神疲,畏寒腹脹,苔白膩,指紋色紅。

【取穴及部位】脾經、大腸、四橫紋、一窩風、外勞宮、上馬、三關、腕陰陽、臍部、肚角。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甩右手依次補脾經400次,補大腸200次,掐四橫紋100次,揉一窩風50次,揉外勞宮30次,揉二人上馬50次,推三關300次。(2)小兒取仰臥位,用雙手拇指分推腕陰陽100次,然後用掌揉法揉臍5分鍾;最後用雙手拇、食、中三指拿肚角3~6次。

十、嘔吐

嘔吐是胃或腸呈逆行蠕動所致,胃內容物經口、鼻湧出。小兒乳食不節,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之物,積滯中脘,損傷脾胃,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致嘔吐。

1.胃寒嘔吐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吐物不甚酸臭,腹痛喜暖,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取穴及部位】三關、六腑、脾經、四橫紋、板門、外勞宮、神闕、腹部。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依次推三關900次,退六腑300次,補脾經300次,掐四橫紋150次,揉板門300次,揉外勞宮3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以一手在小兒腹部做摩揉療法,先用掌摩法,繼用掌揉法治療,手法應柔和舒緩,使腹部有較強的溫熱感,持續約5分鍾。最後雙手捏擠神闕。

2.胃熱嘔吐食入即吐,吐物酸臭,身熱口渴,煩躁不安,大便臭穢或秘結,小便黃赤,唇紅,舌幹。

【取穴及部位】合穀、外勞宮、右端正、腎經、板門、四橫紋、三關、六腑、天河水、足三裏。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揉合穀30次,揉外勞宮50次,掐右端正30次,然後補腎經200次,重手法揉板門200次,掐四橫紋150次,推三關300次,退六腑900次。(2)小兒取仰臥位,左臂呈外展位,父母位於小兒左側,左手托其左臂,用右手拇指掌側麵清天河水200次。(3)按揉足三裏50次。

3.傷食嘔吐嘔吐頻作,吐物酸餿,口氣臭穢,拒食拒乳,脘腹脹痛,拒按,大便酸臭,或溏或秘。

【取穴及部位】三關、六腑、脾經、板門、內八卦、四橫紋、合穀、大椎、委中。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推三關300次,退六腑500次,清脾經200次,揉板門300次,逆運內八卦100次,掐四橫紋100次,揉合穀50次。(2)小兒取俯臥位,父母雙手捏擠大椎、委中,以皮膚微紅為度。

十一、暑熱症

暑熱症又稱“夏季熱”、“疰夏”。以6個月至3歲小兒多見,每到炎夏季節,即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長期發熱,氣溫愈高,小兒體溫也隨之升高,氣溫明顯下降時,體溫也隨之下降,秋後體溫下降至正常。

1.初期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尿多,並伴見鼻塞,流涕,咳嗽,喉癢,咽喉紅腫疼痛。

【取穴及部位】天門、太陽、肺經、天河水、三關、六腑、天柱骨、脊柱。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或仰臥位,父母位於小兒頭前,用雙手拇指依次開天門50次,推太陽50次。(2)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三關300次,退六腑400次。(3)小兒取坐位,父母位於小兒右側,推天柱骨100次。(4)小兒取俯臥位,父母用食、中二指麵自上而下推脊100次。

2.中期發熱持續不退,口渴多飲,汗閉,多尿,精神欠佳,煩躁啼哭,麵色潮紅,食欲不振。

【取穴及部位】脾經、大腸、內勞宮、板門、天河水、六腑、湧泉、大椎、脾俞、腹部、臍、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