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兒科常見病征按摩(2)(2 / 3)

【按摩方法】(1)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補脾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揉內勞宮50次,清板門200次,清天河水400次,退六腑40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先以指摩法按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鍾,再用中指端揉臍3分鍾。(3)小兒仰臥位,父母左手握住小兒左腳,右手拇指麵自湧泉穴向足趾直推100次。(4)小兒取俯臥位,父母位於小兒一側,推脊300次,揉大椎50次,按揉脾俞3分鍾。若壯熱不退,引動肝風,出現煩躁不安、驚跳或熱邪內陷心包,嗜睡、昏迷者,可加清肝經、心經,揉小天心,掐老龍、十王、人中等。

3.後期發熱持久不退,形體消瘦,精神疲乏,萎靡不振,麵色蒼白,煩躁不安,口渴少汗。

【取穴及部位】脾經、肺經、腎經、腎頂、二人上馬、天河水、六腑、中脘、丹田、湧泉、脊柱。

【按摩方法】(1)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依次補脾經400次,補肺經200次,補腎經400次,揉腎頂100次,揉二人上馬200次,清天河水400次,退六腑40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於小兒一側,摩中脘5分鍾,摩丹田3分鍾,推湧泉400次。(3)小兒取俯臥位,父母位其左側,先用左手食、中二指麵自上而下推脊100次,繼用雙手拇、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結束操作。

十二、腹痛

腹痛是小兒常見症狀,凡腹部胃脘以下,臍之兩旁及少腹以上部位發生疼痛者,統稱為腹痛。

1.感寒腹痛腹痛突發,陣陣發作,哭鬧不安,得溫則舒,麵色青白,甚則唇色紫暗,肢冷。

【取穴及部位】脾經、三關、一窩風、外勞宮、中脘、神闕、腹部、肚角。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拇指清脾經、推三關各300次,然後用中指揉一窩風、外勞宮各5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其左側,用右手中指指端揉中脘50次,揉神闕3分鍾,然後用左手以指摩法按順時針方向摩腹5分鍾,最後用雙手拿肚角5次。

2.食積腹痛腹部脹滿疼痛,按之痛甚,不思飲食,噯噦酸腐,時有嘔吐,吐物酸腐,矢氣頻作。

【取穴及部位】脾經、大腸、板門、四橫紋、內八卦、中脘、天樞、腹部、肚角。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拇指依次補脾經300次,清大腸100次,揉板門100次,掐四橫紋100次,逆運內八卦5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其右側,用右手中指指腹揉中脘、天樞各50次,然後用雙手分推腹陰陽200次,拿肚角5次。

3.蟲擾腹痛腹痛突發,以臍周為甚,時作時休,或嗜食異物,有時可在腹部摸到蠕動之塊狀物。

【取穴及部位】三關、一窩風、外勞宮、腹部、臍、肚角。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拇指側推三關300次,用中指指端揉一窩風、外勞宮各5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其左側,先用左手以指摩法按順時針方向摩腹5分鍾,再用右手搓臍、抖臍、推臍各3分鍾,最後以雙手拿肚角5次。

4.虛寒腹痛腹痛綿綿,喜暖喜按,精神倦怠,麵色萎黃,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取穴及部位】脾經、腎經、三關、四橫紋、內八卦、一窩風、外勞宮、中脘、足三裏、臍。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用右手拇指依次補脾經400次,補。腎經、推三關各300次,掐四橫紋100次,逆運內八卦50次,繼用中指揉一窩風、外勞宮各50次。(2)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其右側,用右手揉中脘50次,揉臍5分鍾,最後按揉足三裏50次。

十二、疳積

疳積是積滯和疳症的總稱。病因均為傷於乳食,停聚不化,形成積滯;積久不消,進一步發展形成疳症。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1.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肚腹膨脹,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夜臥不安,大便不調,常有惡臭,或手足心熱,舌苔厚膩。

【取穴及部位】脾經、大腸、四橫紋、板門、內八卦、中脘、天樞、足三裏、脊柱、背部、腹部。

【按摩方法】(1)小兒取坐位,父母與其相對而坐,左手持小兒左手,右手拇指指腹補脾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掐四橫紋100次;繼用中指腹揉板門100次;然後用拇指麵運內八卦50次。(2)小兒取俯臥位,暴露背脊,父母在脊背部輕輕按揉2~3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合作,自下而上捏脊5~6遍。在捏第5~6遍時,每捏三下再將背脊皮提起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3)小兒取仰臥位,父母位其左側,以左手掌附著於腹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環旋撫摩2分鍾,繼用中指指腹揉中脘、天樞各50次,最後用拇指揉足三裏50次。

2.氣血兩虧麵色萎黃或蒼白,骨瘦如柴,毛發枯黃稀疏,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睡臥不寧,啼哭無力,四肢不溫,發育障礙,腹凹如舟,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取穴及部位】脾經、三關、內八卦、四橫紋、外勞宮、中脘、血海、足三裏、脾俞、腎俞、腹部、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