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老板的標簽(2)(2 / 3)

比如,某個定位經營“精英人脈”的公司辦酒會,明明是個品牌推廣活動,但是一定要搞出提前三個月回複邀請函、現場身份二維碼識別、限定席位限定職位限定噸位、跟每個邀請來賓悄悄說“哎呀您可是我們老板特批的”等門檻,除此之外不能彰顯自家的“稀缺”。這屬於“裝產業”的行業領導者,把“裝high”發展成了產業鏈,用成熟的“裝稀缺”模式來吸引更多立誌“裝high”的初級入門者。就像那個著名的寓言:聽說某個島上有寶藏,人們蜂擁前往,但是最後發財的不是尋寶的,而是擺渡的。與此同時,被上述這家企業的線下銷售人員野蠻營銷追得沒地兒躲沒地兒藏的某CEO悲憤地說:什麼人脈人脈,明明就是“賣人”!

又比如,受邀拜訪某前輩開辦的創業公司,在會議室坐了三個小時,沒人問我作為一名目標客戶有什麼需求,隻聽得各位CXO發起車輪戰來說車軲轆話,中心思想就是一個:我們的資源非常高端。因為我們老大認識誰,因為我們老大太有影響力,因為誰誰誰非常支持我們,所以,我們根本不缺錢,我們也不缺客戶,我們產品還沒出來呢排隊的客戶已經多少多少了!必須承認這種介紹非常有畫麵感: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一個新發現是:在創業起步時,所有的“關係”都是阻礙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負資產”。一窮二白創業,由於經驗、資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過,資源豐富的人創業,往往這“豐富”二字就是他們最大的陷阱。特別是那種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風喚雨的人,其實就是個反光鏡,但自以為是發光體。殊不知那平台就是個小板凳兒,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真自己單幹時,板凳一抽,連上吊都夠不著繩兒。

再比如,裝high派裏最具迷惑性的一門叫做“裝偉大”。凡入此門,劇本如下——演員:入行挺長輩分挺高想法挺多然則沒達到自己預設的功名利祿目標值的人;風格:清高飄逸;表情:痛心疾首;語氣:掏心掏肺;台詞:“如果為了錢,我不會做這個事情,有得是其他讓我更輕鬆掙大錢的事,我就是想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如果是為了我自己,我早就移民了,天天讀書曬太陽,但是我不能這麼做,我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責任感?呸,你也配!騎在想掙錢掙不著的門檻上不下來,對內裝成功,對外裝偉大,真的舒服嗎?

切記:裝high是有副作用的。其實誰天生高帥富,大家都是苦出身,屌絲看屌絲,心裏樂滋滋,那就是——你裝得越high,你的事就做得越low。

化妝大師

太陽照常升起,娛樂業和IT業的人們永不消停。特別是因為IT行業在互聯網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所以雖然真正的大公司並不多,但是人人調門兒高得很,張嘴改變世界,善於扮演明星。70前的不是教父至少也得是導師,70後的沒上過時尚雜誌怎麼能算是少帥,微博上沒有五十萬粉絲簡直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把粉絲當資產的人比比皆是,恨不得,還得是固定資產。

這就不得不引用蜘蛛俠他姑父叮囑他的那句美帝名言了:“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你以為你在俯瞰天下,其實全世界都在圍觀你。耍猴的其實才是猴兒,IT人士衰成“挨踢”人士的層出不窮,名人泡沫破滅的比例之高簡直是沾著即傷、碰著將亡。先是某放言“年薪沒有四百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分析師”的明星被指簡曆造假,後有風投界名媛被爆過度自我包裝。最令人樂不可支的戲碼當然是優酷土豆合並,當事雙方正歡歡喜喜送入洞房,沒承想兩家本土新型投行少帥之間爆發口水大戰,互指對方打醬油,虛假包裝自己在交易中的作用,誇大合作關係,綁架客戶背書。諷刺挖苦、抓咬撕撓,無所不用其極,呈現出一派新型“妖精打架”的大好局麵,姿態要多難看有多難看,急得同行在微博上大聲勸架:快別吵了,咱坐一塊兒笑話別人不行麼?

投行界本來就是個虛榮心爆棚的行業,一旦和IT界合體,自我膨脹的直教人生死相許。別說以“拚縫兒”為主營業務的本土小機構,連祖師爺高盛也不清淨。一離職員工在《紐約時報》公開發表辭職信,指責高盛貪婪、冷酷、唯利是圖的文化,引發軒然大波。高盛股價當天下跌三個多點,連摩根士丹利都被連累下跌一個多點。這個案例裏麵可以拆解出許多許多有趣的話題,這個容後再議。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之後高盛的首席執行官親自出麵辟謠,在回應中他特別提到了這位寫下戰鬥檄文的文藝Banker史密斯先生在高盛不過是個“副總裁”(VP),像這樣的人在高盛三萬雇員中有一萬兩千多名。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史密斯先生的文章前麵的介紹可是ED(ExecutiveDirector,執行董事),這兩者在投行的級別體係裏有本質的區別,不知道是誰在抬高自己或者誰在有意貶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