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經營的誘惑(6)(1 / 2)

以我接觸的上百家企業的經驗來看,以上狀況恐怕是必然、普遍的現象。本土民營企業走到十年左右時,大體會進入一個極其特殊的階段——發育期。人經曆了隻長個子、不長心眼兒的童年時期,會突然由量變到質變,使積累多年的營養變成荷爾蒙爆發出來。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是孩子往往在快速擁有成年人的體格之時,卻還保持著少年的心智。這種身與心、體格與意識、精力與經驗的落差,造就了著名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企業成長狀況也大致如此:前三年,探路、嚐試、摸著石頭過河,企業的人員和業務都處於極其不穩定、不確定的狀態之中,其當務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盈利;中間的三四年,企業的業務開始穩定發展,員工賺到了錢,但通常會爆發出人員隊伍的問題,不是隊伍不穩定就是能力不足。因此在這一階段,企業家的精力大量投入在帶隊伍上;經過前麵七八年的折騰,有能耐堅持走下來的企業,終於可以“不折騰”了——業務相對穩定,人員隊伍初步錘煉成型,個別優秀的企業甚至完成上市大業,老板終於可以享受一下勝利的喜悅了……可惜好景不長,中國人常講“無事生非”,企業一旦“無事”,就必定醞釀著巨大的風險。於是乎,企業開始走入發育期,三大煩惱浮出水麵。

在我這個旁觀者看來,發育期最危險的是兩種心態:一是自我喪失,二是自我膨脹。在這兩種心態的驅使之下,企業越來越異化,越來越背離當初創業的定位與理想。不僅企業如此,企業中的個人更是如此。這樣的例子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數不勝數。

加固一棟已經完工的大樓,給飛行中的飛機加油,改變一個發育期的少年,都是極其困難而麻煩的事情。惟,經其難,曆其險,創業者才能蛻變成企業家。

怎麼辦?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沒有一統天下的標準答案。隻是當“發育期”成為一個顯性的難題時,我們就有義務來去研究它、破解它。在這裏,我隻作出一點提示,那就是請企業人向大自然學習一個最基本的規律:發育期的顯著生命標誌——強有力的新陳代謝。

據說,“抗老化”三個字是健康產業、化妝產業、食品產業永恒的“魔咒”,好比念一聲“芝麻,開門”,消費衝動便滾滾而來。

人類對於自身不可抗、不可逆的老化現象有一種本能的恐懼,幾千年來,從徐福東渡開始,人人都在試圖找到長生不老的“仙方”。

企業也是一樣,從誕生之日起,就在與滅亡做殊死對抗。老化是企業實現基業長青之航道上最險惡的暗礁,其最明顯的標誌是貼在企業“臉上”的三塊“老年斑”:

硬化:人與人之間、係統與係統之間、企業與外界之間的關係處理方式日益“生硬”,唯文件、會議、命令、交涉之命是從,遵從“上下”、忽略“左右”,嚴重缺乏柔性思維。

僵化:企業運作體係的“僵化”是“硬化”思維的必然結局,好似人類的“關節炎”——明明每塊骨頭都在,但就是不能正常活動,骨頭與骨頭之間缺少潤滑,喪失協調,反應越來越慢,直到連應激功能都衰退了。

鈍化:機體日益僵化,對外界的信息刺激變得遲鈍,微循環逐漸失效,末梢神經功能性障礙,神經傳導失靈,敏感度歸零,企業患上“老年癡呆症”。

“硬化”是病變的溫床,“鈍化”讓企業覺不到痛,“僵化”讓企業出不了手。在這樣的病態中,企業必然產生令人深惡痛絕的幹部貴族化、員工邊緣化現象。

《道德經》有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即人要通過自身的修煉,複歸嬰兒般的柔軟與柔和,方能夠進入最佳的生命狀態。

由此可見,硬、僵、鈍是機體老化之標誌,柔、靈、敏則是企業老化之天敵。企業抗老化的重點就是時刻警惕這三大標誌,複歸充滿靈活與彈性的組織。

寂寞正能量

我宣布我要改名,叫“鄭能亮”。

因為在這樣一個企業界最寒冷的冬天,壞消息輕易就拉幫結派,正能量則總是形單影隻。

去內蒙古出差,趴在車窗上數路邊閑置的挖掘機:作為中國工程機械增長最強勁的西北市場,每到夏季所有的工程機械設備理應租售一空,而2012年裝載機、挖掘機、路麵機械銷量比往年萎縮50%以上,各地出現嚴重的逾期壞賬情況。中小經銷商紛紛倒閉,大型經銷商則抽調最強力量投入到收款、清賬的隊伍中去,即便如此,仍然占壓著大量資金無法向廠家回籠。當地人在酒桌上朗誦最流行的“此地段子”:鄂爾多斯全民放貸,家家戶戶老少受害,“羊煤土氣”風光不再,六親不和討債在外,金融危機來得太快,跳樓上吊都不意外,整體形勢不好把脈,二零一二真是無奈(此處省略四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