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個零售業界的聚會,百貨業的大佬們不斷重複著之前見報的“蘇寧名言”:有些店鋪的客流,忽然之間就消失了。女裝、化妝品、珠寶,這些著名的高盈利、標誌性的“景氣商品”,在2012年都像是進入了速凍室,冷得結結實實。僅次於新年春節旺季的秋冬換季,比往年推遲了一個月到來還不溫不火。而對於超市業者來說,幾萬個條碼之中,一半以上的商品受到電商渠道和需求不振的雙重衝擊,流轉緩慢。人們突然發現,他們正在經曆一次業態的複古:重新學習如何經營一家菜市場,因為隻有生鮮產品才是保持客流和銷量的救命稻草。與會的一家大型媒介購買公司則說,手中持有的央視某個黃金時段,在今年四季度的廣告排期中出現了空檔,往年則必須向電視台申請延長時間。
2011年美國人占領華爾街,2012年中國投資人占領大堂吧。在這樣的時刻,北京CBD五星級酒店裏的高朋滿座就充滿了虛假繁榮的反諷意味——倘若真的有機會,他們都應該在企業裏,而不是在酒店裏。
工程機械縮水,表示礦山開采、基礎建設的停擺;零售業過冬,源於可支配收入和消費信心的降低。這真是: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鈔票,生產在這頭,消費在那頭。
在景氣向好的時候,人人都自以為是弄潮兒,隻有蕭條持續,大浪淘沙的揀選機製才開始運作。近來聽到的最接近正能量的一句話,是一位中國企業家在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繼承人交流之後,總結出來的:“最大的成功,總是在血流成河的時刻出現!”
是的,壞消息裏的正能量,才是真正的正能量。目前,生機正在危機中逐漸浮現。
血流成河的時刻是狠狠抄底的時刻:“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紀錄正在不斷刷新。濰柴動力斥資近六十億人民幣在德國收購世界第二大叉車公司的股權,醉翁之意在於控製擁有核心技術的林德液壓,這是機械製造領域的“金蘋果”之一。聯係到之前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在歐洲的並購,中國買家正在成為歐洲高端製造業的新主人。並購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是並購的價格和政府的管製都變得更加合理。毫無疑問,中國的基礎設施、物流產業仍然將貢獻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場,企業必須在最冷的時候熱身,在轉暖的瞬間才能發力。
血流成河的時刻是組織變革的時刻:一方麵企業裁員,一方麵招聘不足,這讓我們反思企業人力資源市場麵臨的結構性難題。經此一戰,更多的企業開始對“規模”有所敬畏,重視如何利用外包戰略來保持自身靈活性。所謂產業布局的實現,不是取決於你擁有多少資產,而是企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整合多少資源。第一,確定未來產業競爭的遊戲規則;第二,明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否與這一規則相匹配;第三,看看如果把那些核心競爭力以外的流程外包,企業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然後大膽動手做減法;第四,帶著那些被裁剪掉的非關鍵性環節,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做得最好的合作夥伴;第五,通過新的利益交易,再把這些環節整合回來。
血流成河的時刻是業態轉型的時刻:一家傳統的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在三年前就預見到移動互聯網對自身的衝擊,但是魚與熊掌之間始終無法取舍。2012年外貿市場一衰到底,國內市場盈利無望,反而讓企業決策者有了背水一戰的決心:拆分移動互聯網部門,追加業務投資,重組股東結構,引入專業團隊。當決策不再騎牆,新業務的一枝紅杏就能出牆,居然逆勢盛開,貢獻增長。
生命力的標誌,是在最壞的環境中能否生存。正能量,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