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劃分人脈圈子(1 / 1)

你認識誰,被誰認識

很少有人能與地位相差甚遠的人建立人際關係。===三味書屋www.3vbooks.com===在朋友聚會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此類交談,甲說:“劉省長是我們那的人,他念書的小學就在我們家馬路對麵。”乙說:“那你可太牛了,那他還不得關照你啊。這樣的交談本身毫無意義,劉省長就是進了政治局,又與甲有什麼關係呢?兩個地位相差太遠的人,就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甲對劉省長來說無非是一個帶有地域鄉情符號的人,不可能隻憑這一點就和他建立交情,因為地域鄉情符號絕不等同於一個人的價值。簡而言之,就算甲有機會認識劉省長,後者頂多也隻會客氣地和他聊聊家鄉情況,不會對他再有一丁點兒額

外的興趣,因為單靠地域鄉情是無法吸引打動他的。

初入機關的朋友,經常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且有機會認識到級別較高的領導,似乎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的“人脈圈”已經飛速擴大了。原因很簡單,越是級別高的人,他們的名氣越大,他們都有自己的人脈圈,而且他們的圈子裏都是一些優質的資源。但是,即使人家認識了你,跟你客氣一下,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已進入了人家的圈子。因為這些人職務高出新人太多,在機關曆練多年,從事的工作大多是決策性的,層次與新人相差甚遠,即便是交往,也可能隻是單方麵的,不會維持長久。

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認識是相互的,隻有互相認識,才算真正的認識。打個比方說,機關裏的人都認識新聞聯播裏的大領導,但是大領導會認識你嗎?一個人在公務圈中人脈的廣度和深度,不能光看他認識多少人,和多少人有來往,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麵是,他被哪些人認識。這種“被認識”的方式一般而言較為主動,也更能帶來潛在人脈升值潛力。大家在機關工作時間長了,也許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時候應酬比較多,在工作場合認識的人也比較多,但很多人見過一次之後,以後的交集並不多,除了喝過酒、交換過名片之外,便再無聯係,或者最多的聯係,就是節日的時候群發的短信。這些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與自己的幾乎沒有交集,是不能被稱為“人脈”的。

人脈的健康度或者說有效度,取決於相互之間的層次水平,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程度,要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共同成長進步。一麵之緣,顯然不能擔當這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