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事情靈活辦(1 / 2)

現在要討論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如何智慧應對上級的錯誤指令?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用兵如神,曾經率領秦軍斬首百萬,拓地千裏,把中原六國打得服服帖帖。但就是這樣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卻在應對上級的錯誤指令時,一錯再錯,終被秦王削職賜死。第一錯,長平之戰,白起大敗趙括,乘勝追擊,眼看攻克趙國已是指日可待。但趙國重金請蘇秦之弟蘇代赴秦公關,搞定了秦國丞相範雎,說動秦王下令白起立即停火議和。白起在隻需踹上一腳趙國這座破茅屋就會倒下的時候,十分不情願但卻服從了命令。這是一個嚴重錯誤,白起作為第一線軍事長官,最了解實際戰況,經驗豐富,其判斷應該是最準確的。而秦王遠在千裏之外,情報信息滯後,指令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白起完全可以憑“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加緊進攻,先把趙國拿下再說。克趙之後,可立即就抗命不遵向秦王請罪。秦王和社會輿論都是不看過程看結果的,白起不但無罪,反而有功,最差也是功過相抵。第二錯,等秦王回過勁來,命令白起再次發起進攻時,白起敏銳地發現最佳戰機已轉瞬即逝,此時拿下趙國基本沒有可能,所以抗命不從,秦王隻好改派大將王稽進攻。可是趙國已經贏得了幾個月的喘息時間,在老將廉頗的帶領下,全民皆兵,王稽久攻不下。秦王為此上門三請白起,白起卻閉門謝客,最終徹底惹惱了領導,落得了一個可悲的結局。白起錯就錯在不能智慧應對上級的錯誤指令。上級出於種種原因,或是不了解具體的客觀情況,或是受了其他人的蠱惑煽動,有時會發出錯誤的指令。程度比較輕的會和實際情況相衝突,與事實相違背,前後自相矛盾,結果顯而易見會很不理想,嚴重的甚至會違反政策、觸犯紀律。這種指令,如果下屬明知不可行也不折不扣地執行,對組織的事業肯定會造成傷害,但如果抗命不遵,又會使事情的性質發生轉變,偏離問題本身對錯之辯的軌道。這時,你的選擇是什麼,該怎麼辦?執行吧,問題是明擺著的,就像豆腐渣工程早晚會被群眾發現、媒體曝光、紀委談話一樣,弄不好要把自己裝進去。因為領導在工程立項或現場指揮時,常常會說:“這事就這麼定,就

按這樣辦,出了問題我負責。”實際上出了問題往往是臨時工負責或者是誰落實誰負責;不執行吧,讓領導的話掉在地上,好像又不太可能,除非自己不想幹了。真是左右為難。如果要避免上述局麵,勢必要有高超的智慧來妥善處理,就此向讀者朋友提出如下兩點小建議:

嚴格按程序辦事。機關特點之一就是程序性極強,請示、報告、指示、執行、檢查每項都是整體程序的一部分,環環相扣,每個環節上的人員都承擔不同的責任,一級向一級負責。當領導按程序發出指令時,如果你發現可能存在明顯的問題,要巧妙地及時向領導提出建議,“您剛才要求我們審批放行的那個項目,上次部裏提出過要求,此類項目因為之前製定的硬件標準有問題,暫緩辦理,等標準調整完再研究,這個原因我沒來得及提前向您彙報。您看是再等一等,還是繼續辦,如果繼續辦,我馬上起草批複。”把指令可能存在的問題、理由、利弊說清楚,並表明領導即使不了解情況,原因也是客觀的,最後的決策還是由領導來定。樹立程序意識,嚴格遵循程序,問題明顯的決策在層層把關的情況下就很難付諸實際,結果不理想也不需要你來負責。此外,領導發出錯誤指令的背後,一定會有種種原因,我們要深入分析其背景和目的,爭取準確把握,以此來取舍執行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