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後帝禹,名文命。他的父親是鯀,祖父是顓頊,曾祖父是昌意,高祖父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稱帝位,而是做天子的大臣。
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泛濫,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帝想尋找能夠治理洪水的人,四方諸侯的群臣都說禹的父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不遵守天命,毀敗同族,不能任用。”四方諸侯都說:“比較起來,其他大臣還沒有哪位比他更強的,希望您讓他試一試。”於是堯就聽從了四方諸侯的建議,起用鯀治理洪水。九年的時間過去了,洪水依舊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是堯帝想找繼承地位的人選,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理天子的事務,他就開始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沒有取得功績,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了那裏。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合理的。於是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治水的事業。
堯帝過世以後,舜帝就詢問四方諸侯說:“有誰能繼承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讓禹當司空,可以繼續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因此,他命令禹:“你去治理水土,要努力辦好這件事啊!”禹叩頭拜謝,謙讓於契、後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負責的工作吧!”
禹為人聰明勤奮,能吃苦耐勞,而且遵守道德,和藹可親,言語誠信。他的聲音合乎標準的音律,他的行為符合法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恭敬莊重,堪稱官民的榜樣。
禹接受了舜帝的任命,與益、後稷一起上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去開發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翻山越嶺,豎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由於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悲傷難過,所以他自己就不顧勞累,苦思冥想,在野外生活了13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未曾跨進家門。他省吃儉用,恭敬鬼神。他居住的地方很簡陋,因為把資財都用在了治理山河上。他在陸路上行走都是乘車,在水中都是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成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攜帶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通了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難以溫飽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物品均衡。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以便確定應該向天子交納多少貢賦為宜,而且還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便利。
禹的治水行動從冀州開始。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好梁山和岐山。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延伸到太嶽山的南麵。修理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衡水、漳水。這些地區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裏的賦稅屬上上,即第1等,有時也居第2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5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大海。
濟水和黃河之間的地區就是沇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經疏通了,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彙合後流入澤中,土地上種植了桑,養了蠶,所以民眾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到了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很茂盛,樹木高大。這裏田地屬中下,即第6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13年的治理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主要是漆和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紋采的絲織品。進貢時經有濟水、漯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至泰山一帶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裏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寬廣含堿,田地多是鹽堿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穀地生產的絲、大麻、鉛、鬆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裏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做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