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氣有吉有凶。這種能場的強度與頻率與人類生理、心理所要求的域值是否相一致,是劃分煞氣和生氣的主要標準。對人類身心健康有害的龍氣叫做“煞氣”,對人類身心健康有益的龍氣就叫做“生氣”。
風水術強調“葬乘生氣”,那麼,生氣要怎麼樣去尋找?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總結,風水術的先賢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山脈的形狀和走向與風水的關係上,苦苦地探素了幾千年,終於在晉代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用於尋找生氣的理論和方法,郭璞所寫的《葬書》,就是關於尋找生氣問題的一篇總結。唐代的楊筠鬆,在承繼郭璞理論精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堪輿實踐經驗,寫出了《撼龍經》、《疑龍經》兩部尋龍專著。楊公的二龍經,是堪輿家尋龍的主要經典和理論根據,成了所有習堪輿者的必讀之書。
按照風水師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大龍脈正在西進和東出的狀態中,西進方向的是黃河流域,華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東進方向的是長江流域,黃山地區是大龍喝水和出口處。這兩個區域以後會形成中國新的大龍脈。
中國有三大幹龍,以長江和黃河為界,長江以南的幹龍叫南幹龍,長江和黃河夾送的幹龍叫中幹龍,黃河北麵的幹龍叫北幹龍。三大幹龍同是昆侖山南龍的分枝。所以說,昆侖山是中國所有龍脈共同的祖宗。三大幹龍是各級枝龍的總綱,想要探尋清楚龍脈的來龍去脈,就要先了解三大幹龍的分布區域和基本走向,才能認清龍祖龍宗。
北幹龍所分布的地域,包括新疆、內蒙、青海、甘肅、山西、河北、遼寧、吉寧、黑龍江等省份。
中幹龍,包括四川、陝西、河南、湖北、安徽、山東諸省。
南幹龍所在區域包括雲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諸省。
三大幹龍的總體走向大體上都是從西往東到海為止,有的則延伸到大陸架的島嶼。三大幹龍從昆侖山往東延伸的過程中,或南或北,一路分枝劈脈,孕育出各級枝龍,孕結出成千上萬的富貴之穴和大大小小的垣局,有如群星撒落,星羅棋布在神州大地上。
三大幹龍中,北龍和中龍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獨南龍未被取得共識。唐代的大地理家楊均鬆認為:江浙地區最平坦的當屬蘇州、鬆江、嘉興、湖州、常州五府;嘉興、鬆江的龍脈發自古目支脈,到杭州鳳凰山分出,沿江東北曲折而行後消失,到高亭忽然聳峙,進入海寧、海鹽;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鄉、嘉興、秀水、嘉洋、平湖、鬆江,盡於西餘等九峰,被太泖湖界開。稍靠外行走的,從上海到吳淞、江口為止;沿海往西靠內行走的,有苕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龍脈發於東目支派,成為臨安、餘杭;從安吉出發,經武康、歸安,終正於烏程,廣德、宜興的離墨是正龍盡頭。長興弁山是大龍的盡頭,都為南龍的分支。常州是發於京口的支脈,接連丹陽,高原崗阜隱隱隆隆的是毗陵,與晉陵相連屬,支脈是夫椒、錫山;從晉陵沿太湖向東南行約六十裏有洋山,方圓四十五裏到天平山向東稍南斷伏,過金山。而金山出獅山。獅山又出索山,自此向東都是平原。三十裏後聚為吳都,丹陽與武進交於濱江,再分支江陰;沿江往東偏南,虞山出現,便有常熟。北邊是大江,南麵是昆湖,中間是平原;東南是昆山,東邊是嘉定,太倉也到吳凇、江口而止。
而明代的劉伯溫考稱:南龍一脈,從峨眉山沿江東行後,一開始不知結局。從通州泛海勘察後,才發覺海鹽一帶的山脈是南龍的盡頭處。因為天目山雖為浙右鎮山,但山勢並未截止,而是蜿蜒而來,右挾黟浙,左帶苕水,直到海鹽長牆秦駐之間才終止。於是,以平鬆諸山為龍,左抱長江、淮河、泗水,以慶紹諸山為虎,右繞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著海鹽州。後邊的脈氣乘湖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岸,使南龍成為最大的幹龍。
應當說,楊均鬆和劉伯溫的論斷都很有道理。但南龍並未止於上海或海鹽,真正的南龍龍脈在福建繼續延伸入海,到達台灣島後仍未到盡頭。
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因而,龍脈離不開山與水。自古以來,山環水抱之地都是風水寶地。即便是拋開風水學、龍脈說的觀念不談,任何人在這種山奇水秀的環境中成長、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種和諧、和樂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