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讓盜墓者垂涎不已的帝王陵墓(1)(2 / 3)

公元前87年2月,漢武帝壽終於長安五柞宮,入殮未央宮前殿。死後第18天葬於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歲。

這樣一位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的帝王,在營造自己的地下帝國時想必也一定是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那麼,漢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選擇陵墓墓址的呢?這其中有個故事。即位不久的漢武帝一次打獵路過其陵墓所在地,遠遠地看見一隻麒麟狀的動物。他駕馬過去,本想射殺之,誰想它忽然不見了。與此同時,武帝看到一棵長生果樹,為此武帝相信這是一塊福地,是上天有意讓他選擇這塊地方作為他百年後升天的去處。回宮後,武帝立即下詔書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武帝倒也真是長壽,以至於連最初營造陵墓的工匠們都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那麼漢武帝為自己營建陵墓花了多長的時間呢?這要從他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開始算,工程最後完成在他死的那年(公元前87年),前後持續了53年。

史書記載,茂陵開始籌建時,因工程巨大,施工人員和監管官吏眾多,工地周圍很快成為繁華鬧市。公元前138年,茂陵工程進行到第二個年頭的時候,漢武帝更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成立茂陵邑。他讓一些漢初的功臣貴族以及富豪搬遷到茂陵邑,茂陵邑與茂陵相隔數裏,當時搬遷定居的文武高官、富豪、儒士有6萬多戶。董仲舒、司馬相如、司馬遷等都先後攜家遷到茂陵邑定居。

這座宏偉的帝王陵墓前後曆時53年才修建完工,耗費的人力物力更是超乎想象。《晉書·索紼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還曾從各地征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耗費如此人力物力的茂陵,到底規模如何呢?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這座巨大封丘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丈,唯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麵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顯得莊嚴穩重。

茂陵的規模遠遠超過了西漢其他帝陵。西漢帝陵一般高在30米左右,隻有漢武帝的茂陵超出了當時的禮製規定。劉邦在世時定了漢陵製,“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但劉徹可能考慮到自己的“豐功偉績”比劉邦還大,所以營建了“唯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的陵墓。

當年的茂陵除了金字塔狀的大型封土之外,在它的周圍還有華美壯麗的陵闕、殿閣、房舍等。茂陵分茂陵園和茂陵園區,也叫內城和外城,內城裏宮殿和堂倌一應俱全,而茂陵園區內包括陪葬墓,方圓可達數十平方公裏。

在茂陵東南350米處還有一座名叫白鶴館的建築。白鶴館是寢殿的附屬建築,以供墓主遊樂,現在當地人都叫它白鶴塚,是一個不規整的長方形土台,東西約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漢代磚瓦殘塊以及紅燒土。陵園東麵是武帝的原廟,稱“龍淵宮”,寢殿與原廟間有一條規整的通道。這個通道有什麼樣的作用呢?要想知道這條通道的作用,讓我們來看看漢代的祭祀活動吧。當時人們祭祀的時候,把先帝的衣冠由寢殿迎出,經此道送進廟中,接受百官謁拜,祭奠後又經此道將衣冠送回寢殿安放,而對於漢武帝的祭祀也不過如此了,可見信道的功能非同一般。

茂陵在建築方麵有許多奇特之處,例如在距離白鶴館約半公裏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溝渠,長500米,寬10米,深5米。這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古代長安地區有多雨的季節,如果不有效地將積水排走,那麼陵墓很有可能坍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工程設計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水渠。一方麵,多雨季節水可蓄於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襲,另一方麵,幹旱季節渠水又可用以澆灌園中林木,滿足宮人用水的需要,一舉兩得,足見當時設計者的才能和智慧。此外,茂陵周圍還建有供墓主遊樂的“馳逐走馬館”和“西園”,不過現在地麵上已經沒有留下任何遺跡。

而今茂陵封土周圍僅存留下夯土城的遺跡。考古查明陵園平麵幾乎為方形,東西長430米,南北寬414米。陵園四麵中央各辟有一門,各門距陵墓封土均為百米左右。門外置雙闕,每對間距為12米至16米。陵園附近修建了寢園,構成富麗堂皇的廟堂宮殿。

1975年,陝西考古人員在陵墓四周發掘出大量西漢時期的建築材料,其中有虎紋和玄武紋條磚,丹鳳紋和龍骨紋空心畫像磚,大型青玉獸紋鋪首和琉璃壁等,還出土了一塊刻有12個字的完整瓦當。經考古學家分析判斷,發現建築材料之處就是當年的寢殿和便殿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