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之力修秦陵
中國的帝王,生前生活奢靡,死後亦不願節儉,把陵墓修葺得比生前住的宮殿還要豪華。厚葬成了中國喪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既然陵墓也有皇宮一樣多寶貝,而皇宮裏的寶不敢搶也搶不了,那麼盜墓賊自然盯上了這些滿是寶貝的墓地。即使冒著滿門抄斬、誅滅九族的危險也在所不惜。那麼,眾多帝王陵墓中,哪幾座最值得盜墓者去冒險呢?換句話說,中國陪葬品最豐厚的帝王墓是哪幾座?根據民間和史料記載來說,陪葬品最豐的有這麼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東驪山北麓。當年秦陵“墳高五十餘丈”,折算成現代的高度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裏。《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很詳細的關於秦始皇的陵墓的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水,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之者久。”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地宮上麵用“紋石”築頂,堵塞了地下的泉流;下麵塗有“丹漆”,起到防潮的作用。而墓中澤建有宮殿及百官的位次,還放滿了大量的珠玉珍寶。同時,整個陵墓內灌注了水銀,就像江河大海圍繞一般,用機械動力使之川流不息。另外,上麵還製造了日月天體的照明物,下麵堆砌成山川地理的樣子。燃燒著用人魚膏做的蠟燭,可以燃燒五千多小時……簡直是一個被搬入地下的人間繁華世界的縮影。
像秦始皇陵墓這麼宏大的規模,到底花費了帝國多少的人力、物力呢?
首先,所用石料的數量就無比驚人。數十萬計的勞工從渭河北麵的山上把石料運到打石場,而打石場的麵積就有75萬平方米。史書上記載當時的場麵說上萬隻鐵錘鑿擊石材的響聲驚天動地。據說,當時運石料的人馬使渭河都斷流了。修建陵墓的土方也用量巨大。僅秦陵南麵的一條叫“五陵”的護陵堤就長達3500米,寬40米,高約六七米,土方量達上百萬立方米。這麼多的土堆,從哪裏取土呢?據說僅一處叫“魚池”的取土坑,周圍延伸就長達4裏,可見皇陵用土之巨。
再說所用的人力。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陵墓,這個巨大的工程,動用七十萬工匠,曆時38年,耗費國家稅賦三分之一而建成。在兩千年前,確實挑戰了人類建築力的極限。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搖搖欲墜的親皇朝,在掙紮中維持了不足一年便宣告覆滅。
關於秦陵陪葬品的數量,司馬遷稱,“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秦陵的占地麵積來看,其珍寶的價值和數量無法估量。《漢書》等史書也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一副棺槨,就這麼值錢,那加上其他的文物,其價值不言而喻。秦陵兵馬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
這樣的一座地下寶庫,自然會引來盜墓者光顧,我們在前麵也曾詳細地講過,首先來盜秦陵的,是西楚霸王項羽。但他隻是燒毀了陵墓的地麵建築,盜掘秦陵的目的並沒有達到。雖然後世仍有眾多的盜墓者慕名前來,但秦陵依然如故,我們若想知道秦陵的地宮寶藏價值幾何,也許隻能得到秦陵的發掘之日吧。
武帝茂陵陪葬多
位於關中腹地的鹹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曆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鹹陽塬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絝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曆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隻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漢武帝劉徹是我國古代曆史中十分傑出的一位帝王。在他54年的統治曆程中,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因此,這位傑出的帝王自然對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視,動用了數十萬人曆經數十年才全部完工,用來顯示出他一生的豐功偉績。
漢武帝臨終前對死後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鉤弋夫人自殺,以消除母後幹涉朝政的隱患。其次,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桑弘羊為禦史大夫,上官傑為左將軍。這四位大臣,謹慎、忠誠、精明能幹,都是經過長期觀察考驗,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曆史證明,漢武帝臨終的用人安排是妥當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