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勢分析之二——底(6)(1 / 1)

(1)時間與跌幅(平均下跌期為20.5個月、平均跌幅)。股諺雲:底是跌出來的。所以底的產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下跌幅度和下跌時期,中國股市在6次大底中,最短的下跌期為7個月,為1992年11月,屬於股市初創時期,投資大眾心理承受力尚差,在恐慌與恐懼之下,短短7個月上證指數就下跌了。此後5次大底最少12個月,最長為48個月。從下跌幅度看,最大的為79%,是1994年7月底,最少的是1999年5月的。可見大底的產生,首要條件必須有一年左右的下跌期和30%以上的跌幅。美國股市百年曆史中所經曆的10次熊市分析,最短的熊市為2.5個月,而最長的熊市則為61個月,平均下跌日期為34.1個月,平均跌幅為。這表明大底的產生,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須經過12個月以上的下跌及45%以上的跌幅,而且從中美股市的比較中還可以看到,新興市場的股市,其大底的產生在時間和跌幅上,遠比成熟市場高得多。另外以中國台灣股市為例,台灣股市被全球公認為波動最大的市場。從1987年1月至1990年9月,先是3年時間上漲900%,從1

142點升至12

054點,隨之僅以9個月時間就暴跌了75%,此後又以10個月上升了90%。可見新興市場在一年內跌幅超70%為調整極限。這表明當下跌日期在12個月以上、下跌幅度達45%左右時,可密切關注底的臨近。在下跌日期與跌幅之間,首先要關注的是下跌幅度。

(2)平均市盈率與股價(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平均股價在5~7元之間)。在中國A股市場6次大底中,除了1992年11月的首次大底之外,因為當時股價並未拆細,所以平均市盈率為753倍,但是可以從當年最高時的12

169倍計算,降幅已達,其餘5次大底時的平均市盈率為18.5倍。最高為1999年5月的31.5倍(當時《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認為此估值合理),最低為2008年10月的14.3倍。在市盈率的分析上不能簡單地與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股市相比,因為各國、各地區不僅國情不同,而且企業的資產結構也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從市盈率回落的幅度上,分析估值的回歸情況。從中國A股市場18年走勢運行的軌跡分析,一般而言,20~50倍為底與頂臨近的界限,越過界限,便要引起關注。

平均市盈率與股價之所以會成為觀察和判斷底部的重要信號之一,是因為價格是價值的體現,是國際資本市場估值的通用工具。2008年9月18日,上證指數首次跌至1

802.33點時,底部臨近的信號首先表現在證券、有色、機械、銀行、水運等,絕大多數行業已接近乃至低於曆史最低平均值。上證指數靜態市盈率、動態市盈率與市淨率分別為13.26倍、11.98倍和2.12倍,已接近甚至低於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的三大指標。A股的估值已與國際接軌。此後相隔一個月在上證指數探至1

664.9點時,市盈率為14.3倍。底部的確立進一步得到了佐證。

股價的分化下跌,在底部臨近時似乎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其中尤以1元股的出現為主要動向。例如,2008年8月27日在上證指數2

310點時,ST廈新與ST梅雁股價一度觸及2元。意味著距1元股時代近咫尺之遙。至2008年9月11日僅隔11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下探至2

070點時,1元股成員已增至6隻,ST廈新及ST梅雁已跌至1.70元和1.67元。至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探至1

664.92點時,1元股已擴容至37隻,除24隻ST股外,非ST股13隻進入1元股行列,同時另有18隻個股徘徊在2.0~2.1元之間,成為1元股的候補隊員。最低股價為1.3元左右。2005年6月上證指數臨近1

000點時1~2元區間的個股達186家,1元以下的個股達14家。股價不僅進入1元股時代,而且進入仙股時代。同樣,2005年3月份上證指數在1

200點時,1元股為26隻,至4月份上證指數1

100點時,1元股迅速擴大為64隻,至5月份上證指數接近1

000點時擴大為72隻,至6~7月份上證指數跌破1

000點時一下擴大至184隻。仙股的產生在3、4、5、6月份也分別以8、9、10、14的速率遞增。可見底部臨近時1元股呈現三大十分顯著的特征:①越臨近底部1元股的擴容越加快速率;②1元股的數量在底部臨近時一般達到滬、深上市公司總數的2%~10%左右;③一般而言,熊市時間越長,1元股及仙股出現的數量就越多,而占總數的似乎是底部臨近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