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選股之道的重要工具——估值(1)(1 / 2)

估值,顧名思義便是對某事物價值的評估和計算。通過合理的估值可以使投資者較正確地了解到該事物的實際價值,以便了解其是否被市場嚴重低估或被市場嚴重高估,從而做出買入與賣出的決策。因此,估值是價值發現的工具,是幫助投資者相對正確地做出投資決策的一種理論依據。

中國A股市場在曆史上曾有過四次估值之爭。一次是1996年12月上海股市從年初的512點勁升至年末的1

248點。《人民日報》首次以特約評論員文章發表《正確認識當前的股票市場》,指出當時整體市場已估值過高,風險提升,隨之上證指數出現持續了兩年的價值回歸。第二次是1999年的“5·19”行情,《人民日報》以特約評論員文章發表對市場估值的看法,認為當時上證指數從1

047~1

300點出現的行情是恢複性行情,市場整體估值合理。市場元氣恢複出現了近兩年的震蕩上升行情。第三次是2001年6月上證指數升至2

245點,兩市平均市盈率達到60倍,於是吳敬鏈的“賭場論”和許小年的“千點論”明確指出市場估值過高,此後出現長達4年的熊市。第四次是2007年,當上證指數從998點一路上揚至3

000點之上,跨越了2001年6月的2

245點時,市場估值之爭再起。但本次指數在爭論中一路上揚直達6

124點,隨之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指數又暴跌至1

664點。對於市場的估值究竟如何設定一個合理的標準,全球均難以定論。不同的國情、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均會出現不同的估值。影響估值的因素紛繁複雜,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成熟市場,均沒有統一的標準。

同樣對股票的估值,在運用中也是十分艱難複雜。從全球股市常用的股票估值而言,可分為相對估值和絕對估值兩種。相對估值法較簡單實用,就是以市盈率、市淨率、市售率及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企業的曆史比,與同行業的企業比,與國際同行中重點企業比。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貨比三家”了解該企業的優勢,從中發現價值。例如,巴菲特在2008年給股東的信中提到了對中石油的估值: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4.88億美元購入中國石油股份,按這個價格計算,中石油市值為370億美元,而在2007年下半年,中石油市值已漲到2

750億美元。我們認為這個市值和其他大型石油公司相當,所以我們將手中股票以40億美元全部賣出,巴菲特就是以相對估值法做出投資決策的。絕對估值也稱為模型估值,大多為研究機構釆用,主要從對於該企業曆史與未來的財務數據計算和預測,以現金流通折現方法去確認企業的內在價值,這是長期進行價值投資的重要持股依據。相對估值與絕對估值幾乎都是在2000年引入中國。由於相對估值簡單易學,所以應用較為廣泛。而絕對估值由於中國上市公司業績數據不夠透明,同時股本流通尚未完全解決,所以較難產生準確的模型參數。隨著股權分量改革的完成和市場建設的不斷完善,絕對估值法也以其相對可靠性而逐步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