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舍”與“得”(2)(1 / 1)

“舍得”在股市的實際運用中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和技能。當股價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應該獲利了結,不能一根甘蔗全想吃,從根到梢均不願舍去。2004年4月巴菲特在上證指數1

500點時以每股1.6港元大筆買入中石油()的股份,此後上證指數跌至998點時,巴菲特始終持有。2007年10月上證指數持續上升創出至6

104的曆史高點,然而巴菲特在4

000點時就以12~13港元提前四個月賣出中石油。盡管此後該股一度升至20.25元,但巴菲特卻堅定地連續7次賣出,獲利35.5億美元。曆史證明,巴菲特逃頂成功,有效地規避了金融危機的風險。而當股價下跌趨勢形成時,就應該及時止損,舍棄弱勢股,舍棄僥幸心理,逐步清倉離場。如果小舍不願,大舍不甘,其結果必然無“得”,甚至在無奈中忍痛割舍。可見,“舍”與“得”體現著極大的睿智,極高的氣質。佛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墜已麵;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已身。因此,“舍”不是一種衝動,更不是一種冒失,必須掌握火候、時機,必須學會拿捏尺度,講究均衡。如果說隻想“得”不想“舍”是一種貪,那麼隻知“舍”不知“得”便是一種恐懼,而貪婪和恐懼正是良好心態的大忌。

“舍”與“得”對於股市中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內容,便是修身養性。股市是個讓人心力交瘁的地方,多空雙方的激烈競爭,內外各地信息交叉,強弱變化的股價走勢,使每個投資者始終處於高度的“舍”“得”之間,一刻不息的猶豫徘徊,一刻不息的堅持放棄,一刻不息的對錯分析和正誤判斷,使心常常處於過度的疲累之中。古人雲:心思在於牽記太多。如果太想著走勢漲漲跌跌,太想著股價的盈盈虧虧,太想著輸贏所產生的種種後果,那麼你必然會在得失的計較中將身心推進不健康的境地。因此,必須在全年股市中舍棄一定的時間去修身養性,吸收大自然的精華之氣,去靜下心來,讓心有一個輕鬆自由的空間。這是對“舍得”節奏的把握和對大勢趨向把握有機結合,是一張一弛、進退有度的體現。這種“舍得”,舍棄的是風險,而得到的是機遇和精力。

“舍得”是一種自我修煉,必須從自我做起,舍寬容、得大氣,舍平和、得坦然,舍虛偽、得誠實,舍冷靜、得穩定。你擁有心胸、才能舍人寬容,你擁有快樂、才能舍人喜悅,你擁有慈愛,才能舍人援手,你擁有才幹智慧,才能舍人見識。一隻猴子請禪師變法使其脫胎成人,禪師應諾說:成功與否看你自己,說著就在猴身上拔下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亂叫,拚命掙脫逃之夭夭。禪師歎氣道:“一毛不拔又豈得做人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絲毫不舍,如何能得。舍是一種付出,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心態。在股市中,“舍”更有標準,“得”更有界限,有違本性的東西不能舍,有違法律的東西不能得。舍得不僅是處世之道,為人之道,也是做股之道。電影《臥虎藏龍》中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語言:當你緊握雙手時,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時,世界就在你手中。這便是舍得的辯證法,天理、佛理、人理與股理,往往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