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舍”與“得”(1)(1 / 1)

大凡進入股市之人,首先想的是發財,發大財,甚至想一夜暴富,在“舍”與“得”的問題上,一心想的是“得”。然而往往適得其反,或是被套或是虧損,有的甚至成本全部賠光還落得一身是債,真可謂“得”的癡想,“舍”的無奈。相反,進入佛門之人,首先想的是“舍”,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舍去了迷茫、偏執、煩惱和憂傷,獲得了清靜、自在和愉悅。有一則流行傳說,提及和尚炒股,當證券營業部門可羅雀、冷冷清清時,和尚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買入股票,而當證券營業部人頭攢動、熱熱鬧鬧時,和尚本著“我不作奉獻誰作奉獻”的心態賣出股票。無論是買還是賣,均以“舍”在先,結果自然是所“得”匪淺。可見股市中贏家與輸家的區別,關鍵在於對“舍”與“得”的把握。

“舍得”二字能開能合,能前能後,是因也是果,有舍有得,不舍不得,或許在舍與得之間並不對等,有時小舍大得,有時大舍小得,但是不舍不得是肯定的。舍不得剪去枯枝敗葉,何來新綠花蕾;舍不得耕耘播種,何來碩果累累。比爾·蓋茨舍棄了哈佛大學的深造,才成為世界微軟的領袖;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舍生取義才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可見“舍”與“得”既是一種外世的哲學,也是一種為人的氣質。“舍得”二字相反相成,相融相攝,不僅充滿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智慧,而且凝聚著中華民族通古達今的意蘊。從宇宙天體到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均是舍得的循環往複。把握了舍得的尺度,就是把握了成功鑰匙。學會了舍得的藝術,就是學會贏家的技能。

股市中人首先要舍的是肯花時間去學習,去請教,去調研,去分析,荷花的清純絢麗是因為藕埋在汙泥中默默奉獻,不去下工夫閱讀財報,不研究產業,不去熟悉政策、了解經濟,不去分析時局、洞察金融,不去鑒別信息、釋義技術,又怎能增強自信,提高效益。古語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總是羨慕別人抓住黑馬,踏準節拍,與其總是埋怨自己技不如人,運氣欠佳,還不如紮紮實實地去深入學習。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磨刀便是“舍”,雖然舍棄了一定的砍柴時間,但是“刀”磨鋒利了,砍柴時就能事半功倍。不少人炒股時,在十分時間中,有八分或九分時間是坐在電腦前,兩眼盯著走勢,專心致誌炒股,僅用一分至二分時間去看電視,聽人推薦黑馬,從現象看不可謂不認真,但常常是輸多贏少。這是舍大求小,舍實求虛,舍本求末。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是十分時間中,八分、九分時間去學習、調研,最後以一分或二分時間去進行買賣操作,這樣就提高了勝算的把握,就增強了投資的自信。

其次,對於股市中人來說,要學會舍棄各種誘惑。為何一些投資者在股市的風雲變幻中,成了法院和陵園的“院士”,他們也曾叱吒風雲,也曾名噪一時,也曾資本雄厚,但最終因為其不願舍棄巨額利潤的誘惑,不願舍棄名聲顯赫的誘惑,不願舍棄權勢、地位的誘惑,結果自覺不自覺地走上挪用公款、非法集資、內幕交易、弄虛作假的違法之路。老子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愛惜,必然導致極大耗費,過多地斂取必然導致重大損失。著名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當隻知道“得”而不知道“舍”時,貪念必然伴著災星降臨。一個飼養雞的執役僧,每次發現死雞時,就丟給野狗吃,照理說野狗該滿足了,可是野狗吃饞了嘴就開始偷活雞吃,結果被防黃鼠狼的鐵夾子夾斷了腿。這便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寫照。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我也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可見舍得所體現的是一種胸襟、一種氣度、一種美德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