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就是股票——我的第一桶金(1)(1 / 1)

資本的原始積累往往是最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其中的喜怒哀樂,往往令人永久回味。友人約我談談走進股市的經曆,使我有了一個回顧原始積累過程的機會。於是我翻閱留存的原始單據,欣喜地發現了6張交割憑證。看看這幾張憑證,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

我的第一張交割單

第一張單據是由申銀公司威海證券營業部出具的。日期是1991年7月2日,時間是14:42,股票名稱為電真空,成交數量為18股,成交價格為480.60元,成交金額為8

650.80元,標準傭金為43.25元,應付金額為8

694.05元。記得當時我填寫這張委托單,確實是鼓足了勇氣,更是抱著一種希望和信念,因為這8

700元,是我省吃儉用、拚命工作所積蓄下來的。我的家境並不富裕,原有家產為父親治病而不斷變賣,但昂貴的藥費沒能治好父親的疾病,反而使家境陷入清貧之中。8歲就失去父親的我,在母子相依為命的情況下,熬過了20個春秋。母親擺過茶攤、煙攤,替人洗過衣服……用一分錢一杯茶的微薄收入來維持生計,並積攢我的學費。在這段艱難困苦的歲月中,我從母親身上學到了自力更生、頑強拚搏的優秀品質,也體會到貧窮的滋味。

當我長大走向成熟的時候,頭腦裏就醞釀著一種意識,這就是要自強自立,要勤奮致富。也正是在這一種潛意識的指導下,我的金融意識有了生長點,我感到在勞動創造價值的大前提下,其中還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有的勞動創造的價值較低,如出賣體力,隻能換取廉價的收益;而另一種勞動,則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學識去創造較高的收益,這便是複雜勞動,所以有誌者必須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曆,以創造高效率的收益。在資金積累上,如果我們滿足於一般的工資收入及儲蓄利息,那是很難走上致富道路的。所以,必須在合理合法的條件下找到一條更為有效的致富之路。

於是我開始用5

000元的資金買賣國債,盡管資本很小,利潤微薄,但是相比儲蓄以利息來增加積累是前進了一步,更重要的是,我從中悟出了由錢生錢的道理。在國債買賣的過程中,我開始摸索利用息差進行滾動操作的技巧,也首次嚐到了金融資本流通的甘甜。此後,一個新的金融商品--股票--開始出現了。當時隻要有空,我就會逗留在靜安區康定路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上海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在那裏我看到一些人通過櫃台進行股票交易,又聽到一些人對有關股票、國債的問題爭論不休,也看到屏幕上顯示的股價走勢。我的思想開始演變,金融意識在不斷升華。但是對於用人民幣去換一張印花憑證仍有點猶豫,畢竟當時對股票的信任度遠比對金邊債券的信任度差。而且社會上有些人對“股民”還存在一種偏見,把他們視為投機倒把者。而股民自己似乎也怕被熟人碰見,出入於證券營業部時總是躲躲閃閃的,同時卻又抵擋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所以始終在矛盾中從事這一活動。我也不例外。

電真空中的原始積累

然而,致富的信念使我勇敢而又謹慎地向前走去,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480.60元第一次買入的電真空不僅沒漲,相反隔了近一個月,股價回落至473.00元。我沒有驚慌,但感到一種風險,初次認識到股票與儲蓄、債券的不同之處。銀行利息不多,但十分穩定且收益會隨時間延長而同比增長。但當時這種感覺不存在了,我甚至擔心股價會不會不斷下跌以致最後血本無歸。對股票知識的需求欲由此增長,我也漸漸懂得了什麼叫股票、淨資產、淨資產收益率,並開始研究為什麼股價會波動以及其走勢的規律,學習技術分析。我的業餘時間幾乎全被研究股票所占有。最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股票也是商品,隻是金融商品而已,其價格的波動與所有商品一樣受供求關係支配。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分析了當時股民隊伍不斷增加而股票品種相對較少的狀況,相信處於供不應求中的股票價格的上升是必然的,而下跌是暫時的。於是,我又用餘下的積蓄再買入12股電真空,價格為473.00元,合計5

709元。這樣我共擁有30股電真空,共計投入資金14

403.05元。我有一個十分樸素的信念,這就是將買股票當儲蓄,存它3年,有盈利更好,虧了也不至於一分不剩,所以心態較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