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慧來自勤奮(1 / 1)

炒股是一項複雜勞動,絕不能視為賭博遊戲。所以,炒股除了資金成本之外,還需要智慧。人的智慧由先天與後天兩大部分組成,先天出自父母的遺傳,後天來自人的勤奮。我的先天不算笨,自幼好動,喜好文學,閑來也偶爾撥弄一下管弦,同時打球、練功都涉足。前不久發表《炒股與元極功》一文,便是習練中的體會。筆者之所以寫這些內容,主要告訴股友們,炒股不是唯一的生活內容,同時炒股需要有強壯的體質。我始終認為,人應該是錢的主人,而不是錢的奴仆。

凡是與我接觸過的人都知道,我最大的特點是勤奮。我8歲起,就會生火做飯,10歲時就幫助母親擺攤經商。青年時大量讀書,大大小小的記錄本已初顯勤奮的素質。感謝上海證交所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慧眼識人,讓我正式步入股市舞台。記得當時《上海證券報》每周一期,而我的文章有時一期有四五篇之多,現任主編陸穀元先生當時曾為此幫我考慮筆名。說實話,我雖然屬於聰明人一類,但是在初涉股市時,可以稱作“股盲”。我沒有“啃”過半頁財經書籍,也不知股票的內涵。但是,當我意識到進入股市將意味著改變人生時,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均泡在股票類書籍中。在我第一篇涉足股市的文章《最好的顧問是自己》獲得《上海證券報》征文三等獎後,短短幾個月,我連續寫出了《上海股市調整期的特性分析》、《從運行機製的改善看滬市發展》等論文。此後勤奮筆耕、刻苦鑽研,先後出版了《上海股市日誌》、《上海股市縱橫》、《大勢與熱點》以及《投資理財手冊》,先後為《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市場周刊》等專業證券報刊撰寫專欄文章。其間發表了長篇報告文學《股海低潮》、上海市擴容課題組的論文《上海股市異常波動成因分析》,1996年《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一文被譯成英文而轉載海外。由於筆者勤於研究,所寫文章頗有深意,被上海金融界的一位同行稱為股評界中的理論家。筆者並無炫耀之意,旨在表明智慧來自勤奮。從1992年至1998年的6年中,我平均每周發表3~4篇文章,約計1

500餘篇、225萬餘字。也正因為勤奮,使自己在證券投資中的智慧得以日漸增長。

股海弄潮,需要激流勇進的毅力和意誌,需要堅忍不拔的氣質和自信,我常常把自己比喻為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中的主角,其原因是這位與海搏鬥一生的老人,每時每刻都在勤奮中生活。將股市比作海,是指風雲變幻,其實股市遠比大海複雜得多。在股海中每一個投資者都在逆水行舟,順風順水是十分難逢的,所以隻要稍有懈怠,你就會嗆水,甚至會被大海淹沒。所以,勤奮不僅是進取的動力,也是在股市中生存的基石。社會的發展,正在變得越來越迅速、越來越複雜,知識的更新、信息的更新,正迫使人們努力再努力。

股市作為市場經濟的舞台,作為信息和知識彙集的中心地帶,將在優勝劣汰中留下勤奮的智者,淘汰懶惰的愚者。因此,筆者的勤奮是內外因素的結合,是生存和進取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