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 章別胡說,小心告你(1 / 2)

以天,天師,聖,王,天下為結構的天道體係廢弛,於是接下來以天子,禮,儒,法,大一統為基本結構的人道體係興起。

以人為天,勢必就需要把人拔的和天一樣高。所以,在漢儒中,出現了和先秦之儒不一樣的趨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神學化。孔子被賦予神格,被漢儒稱之為素王。漢朝皇帝也要和天之間,進行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論一出,順理成章的,災異說就出現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運動的總工程師,董仲舒所提出的災異說認為,皇帝就是天本身,天就是皇帝本身,如果皇帝德厚,那麼天下就會祥瑞太平,如果皇帝德薄,那麼天下就會昏亂禍殃。既然天就是皇帝,天德就和天子之德互相等同。那麼同理,反過來也成立,如果出現了地震,是天德不順,那麼也說明是皇帝缺德。

這個反過來也成立的推理,把漢武帝氣壞了,差點砍了董仲舒。天什麼時候地震,什麼時候洪水泛濫,誰能控製得了,終有一天被缺德。

“是啊!董仲舒的思想問題出哪了呢”?陳永仁認真的問道。

這便是以人為天的體係必會出現的缺陷。在以天為天的天道思想裏,老子說,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老子認為,人隻能合天順道,隻能根據天地出現了什麼狀況,然後再相應的進行善謀,善應,善利和善勝。這就是莫知其極而無不克的思想。

在《道德經》中,老子是這樣闡述他的福禍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天道福禍觀認為,天地的造化運動,萬物的演化運動,並不以人主觀的好惡損益為轉移,人的心智,是無法窮盡一切損益福禍的,更無法控製天地造化隻出現福,不出現禍,所以說,其無正也。因為對天來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所垂降的天象和造化,是福還是禍是利還是害,那隻是人類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自己所作出的理解而已。

在獨尊儒術的人道福禍觀裏,以人為天,根據天人感應和災異說,如果天下出現了災禍,那麼就是皇帝缺德。儒生們,為了維護皇帝這個至高的天和他完備的天子之德,就必須得窮盡天地福禍和利害,盡力的讓天下不出現禍殃,以免讓皇帝陷入被無辜缺德的尷尬境地。怎麼才能讓天下不出現禍殃呢,隻能事先預決占驗,在禍殃發生之前來規避它。

漢儒一分為二,分成了經學和緯學,經學負責經世濟國,緯學負責預決吉凶。孔子既敘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別立緯及讖,以遺來世。這便是緯學的由來。緯,是讖對經而言產生的概念。讖緯常見連讀,讖是什麼呢,「亡秦者,胡也」、「大楚興,陳勝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包括後來的推背圖,燒餅歌,這些都是讖言。

在華夏文明的以天為天的紀元裏,那些能夠同於大道,合於天倫,可以提挈天地的真人,比如岐伯,廣成子,神農,黃帝,伊尹,老子,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之為天師。天師和聖王們,才可以以國家官學的形式,為百姓以天道立教。

但是在漢朝以人為天的華夏文明紀元,這樣的真人,不複存在。因為真人本身,就是以天為天才會出現的天道掌握者。以人為天的人道時代,最高的聖人就隻能是周公和孔子,他們同樣以國家官學的形式,為百姓,以人道之禮法立教。

到了東漢,神學化的漢儒,讖緯之學成了國家顯學,裝神弄鬼的那一套,最終把整個國家的祭祀體係和官學體係,都折磨的千瘡百孔。這時候張道陵應運而出創立了天師道,來化解讖緯之害,這便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教起源。

東漢產生的以人為天的天師道的天師,和以天為天的岐伯老子這樣的天師,是不一樣的。本質上,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教,它是人之道,非天之道,是人之教,非天之教,它是張天師家學的傳承。以一家之學立教,這是華夏曆史上開先河的第一次。這和孔子還不一樣,孔子所述,皆為周朝官學,可以認為,漢儒是周朝官學的一個改版。所以,以孔子之學立教,就等同於以周禮立教,以周朝官學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