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 章 無華子說官二(1 / 2)

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

家室:即簿世,指父祖輩的資曆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

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

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本來是國家選拔人才的製度卻變成了世家門閥控製國家的利器。

寒門、士族都是指地方和區域內的大家族,平民百姓又一次被拒之門外了,沒有一點點機會。

科舉製和察舉製的區別就是一個是“科”一個是“察”,同樣是推舉人才,從考察變成了考試,國家統一選拔。

一個製度的改變需要社會的大變革,而科舉製的變革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異族入侵-五胡亂華。

等到隋帝國一統天下之時,世家門閥的力量已經被大大的削弱,而隋二代楊廣對盤踞地方的門閥仍然如鯁在喉,他決定將權柄分享給寒門來製衡世家大族。

當然科舉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唐慢慢發展到明清時期最終定型,也就是在明朝,備受後世詬病的“八股文”最終成型,也成了科舉路上最重要的取士標準。

第一關是參加縣試,主考官是知縣,大多數縣太爺都是科道場上過來人,水平自然不低,縣試取中便取得童生的身份,可以參加府試,縣試第一名叫案首。

第二關是參加府試,府試主考官是本地知府,府試過關,才有機會參加院試,這裏有個小潛規則,一般各縣案首隻要不犯忌諱,基本上是保中的,第一名也叫案首。

第三關是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考試地點還在本府,取中就是秀才,也叫生員,漫漫科道之路,可以算是踏了進去,當然潛規則還在,府試案首也是保送,而院試第一名,還叫案首。

取的秀才身份,就可以明正光大稱作讀書人了,穿製服、見官不拜、免稅、國家給予糧食等,當然隨著生員越來越多,又劃分了廩生、增生、附生,隻有廩生有完全的權益,排在後麵的隻能通過府、縣的教諭考核往上爬了。

第四關就是鄉試,鄉試算得上國家的掄才大典了,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會舉行,主考官由中央派遣,時間是秋天,所以又叫秋闈,取中就是舉人老爺。再往上科舉之路不順的話可以等省裏安排些八九品的小官做做了,起步正科級。而鄉試第一名就叫解元。

第五關是會試,同樣每三年一次,在鄉試次年春天舉行,因此又叫春闈,在京城由禮部主持,取中就是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其實對於不求上進的人來說,科舉之路到此就可以不用再努力了,因為下一步的殿試是隻排名不淘汰,不犯忌諱最次也能撈一個同進士出身了。

會試結束,直接等著殿試即可,殿試在皇宮保和殿舉行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所有考生都是天子門生。

最後一關就是殿試,這時八股文那一套就已經沒用了,十年寒窗讓你走到這一步,後麵就看個人胸中到底有多少經綸了。

殿試隻考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