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道士 珍貴藏品(1 / 3)

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嘉靖皇帝決定在南郊建圜丘以祭天,北郊建方丘以祭地,東郊建朝日壇以祭日,西郊建夕月壇以祭月。給事中夏言(嚴嵩)負責為圜丘選址,夏言上奏:“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對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以盡昭事之誠。”建議將圜丘之址定於大祀殿南,其議得到嘉靖皇帝的讚同,嘉靖九年十月,圜丘工成,明世宗於十一月頒諭禮部:“南郊之東壇名天壇。”

-------------------------------------------------------------

且回到明朝,回到這崇禎十二年,石浩、何國慶和王心蘭。

“你說大衛,還真撞上了,那幾年沒白混。”

何國慶對著石浩,麵帶微笑,不急不忙的說道,“對”。剛才何國慶給石浩他們講了大衛和天羅盤,談到了大衛發現了了什麼,他和他老師的友情,和他的遺囑。這會兒他倆真是聊的熱火朝天,倒是心蘭在那兒靜靜地聽著。假如是幾天前,要是在學校,她可不會放過這麼有趣的探討,心蘭在學校雖被貴為校花,但她的朋友更在意才女這表述。不過她還是盡量想聽些他們的談話,這有助於集中她的現實思維,畢竟她現在的神經過度脆弱了。

“你是說,它真的跟天壇有關嗎?不,是圜丘。我們就是從哪兒來的吧。”

“先怎麼說呢?”老者重新整理著思緒,確實想要向他說明這些複雜的關係,還是很困難,說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得了。“看到他的研究日誌和真實的天羅盤之後,我倒是沒太大在意它起名的部分。我隻認為它跟中國古玄學有莫大的關聯,因為羅盤的正麵現實意義太強了,我的思路被深深的吸引過去了。而這種羅盤直到明代才始了如此的結構,如明代的明代銅風水羅盤、清代風水旱羅盤、清代象牙風水水羅盤等等。可能是仿製吧,因為這出土於明朝的墓地中。不過那時,我一直忙著懷念恩師,隻想立刻把前兒的研究成果公布於眾。所以我以他們的名義合寫了幾篇相關的論文,即有關‘中國古代原始薩滿祭祀儀式和古玄學’方麵。也許那時還不是時機吧,我對中國古代玄學知識的了解還沒太透測。我的論文發表不久,雖說有很多語言學者的支持,但卻受到了一些當今權威玄學學者的強烈的質疑。他們是承認了天羅盤的古代價值,但卻堅決反對了相互的聯係。最後把其歸之為純粹的偶然性。”

“偶然?”

“是的。然而,我倒要謝謝這個偶然。記得研討會那天,我被他們那些,學玄學的批的體無完膚,我自己都覺有些動搖了。那天之後,我決心找出有力的證明而努力,我稍稍推遲了所有的研究的發表。我想先把所有的我文字一開來。整個90年代,我就是在那裏找證明、找證據。”

“你也過累得!挺累的。那你怎麼連起這兩個的”不過不知何時開始,石浩聽的也不是太起勁兒了,說話有些個走神兒。他已經表現的很不錯了,別忘了他可是個軍人,現代軍人。畢竟讓他感興趣的不過是故事,有趣的故事兒,而非是個人成就史。人都有三分熱度,不算是個莽夫,他也是個武夫。對牛彈琴扯不上,對現代人彈古琴也算是吧。

“是明朝的墓,所有的事兒都要感謝改革開放。過去*時候任忙乎著大夥兒的事兒,這一改革人都忙乎自家的了。這地方各縣市、各村一旦有了錢,就開始想祖宗了。你應該知道,中國的古老傳統,一大堆宗族都住在一塊兒,都喜歡按資論輩的。這不,全國很多地方都要建祠堂、重寫族譜什麼的。招呼著愣是把一些,稀有的資料都翻了出來。也便宜了我們這些學者,找了大半輩子,這幾年研究倒讓人爽快。我忘了告訴你們,關於這個墓,我老師後來再去過一次,隻弄了個墓碑名。這不,終於解開了這個墓的主人了。”何國慶用一種詼諧的語言,有重新奪回了石浩那搖搖欲墜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