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遼東軍定計(1 / 2)

就象是現代一樣,任何道路跨越河流的地方,都是水流比較平緩,河麵比較狹窄的地方,這可以方便道路的架橋或者設置渡口。

而通往萊州城的那條道路,換作現代來說,就算是稱不上國道,那也起碼稱得上是省道了,再加上沙河的水麵又不寬,所以原先在這裏有一座石橋。但是由於戰火,兩軍又在沙河兩岸來回拉鋸,這座石橋早就被毀了。

可不管怎麼說,這石橋的地方肯定也是最適合軍隊渡河的地方。不過明軍是這麼想的,叛軍也完全意料得到。因此,叛軍肯定就是在石橋這裏放置主力的。

但是這次渡河的方法又有些不同,是堵住河水涉水過河的,那麼渡河的選擇地點就相當多了。不過在昨天,吳世恭和劉澤清去遼東軍那裏溝通的時候,當問到遼東軍渡河的地點時,沒想到遼東軍的那些軍將卻是一臉的不耐煩,他們吞吞吐吐的就是不肯說出他們準備渡河的地點。隻是用命令的口氣指揮了吳世恭和劉澤清的聯軍堵河的地點。

看著遼東軍軍將那副防賊的樣子,吳世恭和劉澤清就是一肚子的氣。他們索性也不管遼東軍在哪裏渡河了。反正如果因為遼東軍的安排不周,而導致遼東軍沒有聯軍掩護側翼而戰敗,那也不是聯軍的責任。

反而是回來以後,吳世恭和劉澤清就商量了一下,聯軍完全可以按照遼東軍的戰果,決定是痛打落水狗,還是先走一步,這樣就可以完全掌握著主動權。而相對於麵子,還是這種實惠最重要啊!

所以在接近石橋的地方。吳世恭和劉澤清的聯軍就下了道路,他們要到上遊離石橋五裏左右的地方去堵住河流。

當趕到堵河的指定地點,天色已晚。但這一天並沒有過去,聯軍將抓緊時間吃飯休息,他們將在半夜開始正式堵河,準備著明天清晨,讓遼東軍在幹枯的河床上渡過沙河。

而在傍晚時分,遼東軍也行軍到了石橋那裏,見到對岸有大隊官軍開到,叛軍也把主力開向了石橋。兩軍就隔著這座斷橋對峙了起來。

這次在原來前營的土城那裏,還留守著千總江澄率領的兩千兵丁。這個留守的將領人選是由吳世恭提出的。

不過因為江遊擊已經捐軀,作為一家人的江澄如果在戰場上再有所不幸,那對於江家來說也就太慘了一些。所以對於這個人選,聯軍的那些武官並沒有人表示異議。當然。如果聯軍作戰順利,江澄也將率領著這最後二千人。押送著聯軍剩餘的物資前進與聯軍彙合。

所以現在吳世恭和劉澤清的聯軍中有一萬八千多人馬。其中民夫一萬一千多。兵丁,如果加上吳世恭的輔兵的話,有七千五百多人。其中騎兵一共有九百多人,都歸於吳世恭的汝寧營來指揮。

從半夜開始,聯軍這裏就人聲鼎沸了。民夫們往麻袋中裝著土石,開始準備著堵河了。而兵丁們除了安排出去一些警戒的部隊以外。都抓緊時間睡覺。

明天還要打仗呢。和現代熱兵器時代不同的是,冷兵器時代特別講究戰鬥中士兵的體力。這可以看那句《孫子兵法》中的軍事名言: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其核心思想就是要重視士兵的體力。

而相對於人來說,馬的體力更要講究。從某些方麵來說,馬的體力還遠遠不如人。所以今天晚上就一定要保證兵丁和馬匹的體力,讓他們都休息好。

吳世恭和劉澤清這些聯軍武官都很緊張對岸的叛軍來個夜襲。而五裏的距離又不遠,聯軍這裏又搞出了這麼大的動靜。因此沒多久,沙河對岸就出現了一些火把。但是因為遼東軍的牽製,孔有德也不敢把叛軍的主力調過來,所以在黑夜中,雙方也是互相緊張地這樣對峙著,並沒有發生什麼戰鬥。

吳世恭觀察了一下那些勞作的民夫,他們在兵丁的督促和皮鞭下,勞作得都很努力,可他們勞作的效率卻依然很低。

但這也沒有辦法,民夫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木鎬和木鍬,看不到有什麼金屬的工具。吳世恭心中不禁感歎:“朝廷的鐵料專賣,雖說為朝廷帶來了很多收入,自己也因為搶了那個私鐵礦能夠賺錢,但是卻讓窮苦百姓家中購置不了什麼鐵器,最多也就是有把菜刀。這專賣製度看起來也不怎麼好啊!”

不過吳世恭的身份還沒有上升到可以影響朝廷製度的程度,所以他也不費這個心了。他就想起了汝寧營自己。發現在自己的軍隊的設置中,還有著一個缺陷。

以後如果打仗,這架橋開路的事肯定不會少。還需要設置一個工兵營。於是吳世恭就設想起工兵營的配置起來。

這人數嘛,就暫定為五百人,可以從這次輔兵的人員中挑選。他們要帶著足夠的鐵鎬、鐵鍬、鐵斧和鋸子等工具。他們也要配置足夠的馬車,可以跟隨上機動營行軍的速度。他們還要帶上足夠的鐵鎬、鐵鍬頭,準備著被征用的民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