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雖然是中原腹地,相對較富饒,可也不過是個次要的市場。而河南最重要的市場也在沿黃河的開封府和河南府,至於汝寧和歸德,它們的重要性甚至還不如西北的西安和太原,更不用說附近的襄陽和武漢了。
在以前,汪家也不是沒發現汝寧、歸德的市場異常。當汪家以及他的商業集團的商隊進入到這個地區行商的時候,很多商品都被汝寧軍的內務司沒收並罰款,而用的名義竟然是,汪家從來沒聽說過的:違反了《專利法》。
《專利法》倒底是什麼東東?汪家是不得而知。所以他們想當然的認為:是有人在這個地區壟斷經商。
汪家倒也不是第一次碰到壟斷了。明末的商業市場畢竟不很規範,有些地方官員和地方上的豪族霸占了本地市場,以牟取暴利。所以汪家也就用一般的方法來應對了。簡單的說,也就是以錢開路。
可這方法用到汝寧軍身上卻行不通。汪家當然先是備厚禮交好當地官府的,可是在汝寧,商業活動都在汝寧軍的控製下,鄉野間也被汝寧軍完全控製,所以光有當地官府的行政命令,那是根本不頂用的,因為沒有實際的執行者啊!
而賄賂、收買那些內務司的人也起不到效果。汝寧軍本身的紀律就很嚴格,再加上內務司對於吳世恭頒布的法令,向來是不折不扣地執行的。他們連《禁荒令》、《禁流令》這樣比較殘暴的法令都暴力執行,那《專利法》不過就是撒撒水啦!
要不是汝寧軍執行的是鼓勵工商業的政策,說不定汪家那種賄賂、收買的行為,會導致內務司的利刃加頸了。所以下層路線也走不通。
既然如此,那就暫時放棄吧,讓汪家花大代價去疏通一個不重要的小市場。這種得不償失的事也就沒意義了。
這就可以看出,當年馬家家主馬泊安的商業眼光有多毒辣,他一眼就看出《專利法》的重要性,並且利用《專利法》形成了現代商業才出現的技術壁壘,在汝寧、歸德形成了馬家的壟斷。
但隨著馬家在汝寧生產基地的建立,和四海商行用武力保障的商路,汝寧、歸德出產的商品迅速地向中西部蔓延,此消彼漲,汪家商品的生存空間也就被擠壓了。而且商場上也有“馬太效應”,這差距一拉開。就是越拉越大。
而且拚資金,汪家也落到了下風,有著汝寧完善的金融支持,再加上有證交所可以方便的融資,馬家絕對不怕來個價格戰。
最讓汪家吐血的是。汪家很多自有的優勢商品,都被馬家搶注了專利。反而變成了汪家盜取馬家的技術了。
而且隨著農民軍的越發肆虐。整個中西部地區,如果沒有軍隊的保護,根本沒辦法順理地通商,再加上汪家終於打聽到了馬家所用的海船是吳世恭的,因此,他們終於認識到吳世恭的重要性了。
既然是有求於人。首先要做的當然是攀交情,這時候的汪家才仔細地打聽了一下吳世恭的背景。一了解到吳世恭是勳貴子弟,他們就聯係上了金陵城內的那些勳貴。
可是聯係的結果卻讓汪家有些哭笑不得,吳世恭上次的金陵之行。幾乎把全金陵城的勳貴子弟都得罪了。
轉方向吧!汪家又了解到吳世恭是東林黨人,那就找江南的東林黨官員吧。可又聯係了一圈,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東林黨官員認識吳世恭,真不知道吳世恭是怎麼樣混進東林黨的。
這事倒也奇葩了,不見得去求馬泊安?這不是自取其辱嗎?好不容易從南京太仆寺找到位,曾經賣給汝寧軍戰馬的官員,可這時候欽差索拿、誅殺吳世恭的消息傳來了,那名官員也立刻收回了自己的“介紹信”。
當時汪家倒有些幸災樂禍了,這次與吳世恭捆綁在一起的馬家該倒黴了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沒想到汝寧軍這個鳥巢非但沒覆,而且改建成了鋼筋混凝土了。朝廷非但沒有治罪吳世恭,而且還不斷地做著安撫的舉動。起碼在短時間內,吳世恭是高枕無憂了。
汪家這種層次的豪商當然特別關心朝廷的動態。於是他們立刻分析出:朝廷有用得到吳世恭的地方,朝廷也有顧忌吳世恭的地方。而武官又有什麼要朝廷用到和顧忌的呢?無非就是他手中的軍隊了。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罷了,在和平年代,汪家肯定是不會趟這灘渾水的。象吳世恭這種不受朝廷待見的武官,避之不及還來不及呢。可現在卻是大亂的年代。
汪家和馬家一樣,並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書生,也不是隻待在繁華城市中的人,他們的商隊可是走遍天下的,所以對各地的情況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