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搬家外地,落戶頂樓(1 / 1)

羽毛一旦離開母體,沾染雨水或火氣就會失去活性。

如果你不理解女主請你代入女主,如果你閱讀途中深感女主情感請帶入別人,她的痛我希望是不懂的人來體會。所有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悲傷不是常態,平凡才是主旨,理解他人寬恕自己,請認真生活。祝我們都能擁有健康且平凡的人生。

小說主要描寫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一名普通女孩在經曆各種人性的挫折體現出的平凡又不屈的性格和心理活動,渴望被救贖被喜歡被珍惜被理解,生活卻又一步步將她建立的盾牌擊裂。----------------------------------------------------------------------------------------------------------------------------

向景村姓張的一家,主家的是張大河和他妻子劉愛枝。兩人生有一男一女,一家和鄉裏的普通老百姓一樣種田,下地。祖上幾輩人都是農民,生活自給自足。但是張長河卻不太安於現狀,內心一直有股奮發向上的衝勁,隻差機遇而已。

劉愛枝的哥哥劉愛民從外地回來,聽說掙了大錢,回農村蓋新房子。張大河和劉愛枝聽了也不免心生羨慕之意,兩人盤算著盤算著,眼見劉愛民三層小高樓拔地而起,終於按捺不住下定決心向劉愛民取經。

鄉裏人也不是很講究探究別人秘密,但凡有一家吃香喝辣,其他鄉親鄰裏也會來打聽消息的,隻是張長河拉不下麵子和小舅子取經罷了。

張長河多次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思考:“農民的身份已經背了幾代人,真就不能脫掉這件破爛的外衣嗎?別人可以,我張長河也許也行啊,我也不差,年紀正直壯年。比小舅子也差不了多少。而且兒子也不能一直在鄉下和那幫不著邊際的浪蕩小子這樣混下去。女兒也可以到城裏去讀高中,我和他媽努力幹個十幾年,也能在城市有一處落腳地。”張長河在思緒裏暢想著美妙的未來。

在劉愛民的親自監工下,新房子很快封頂裝修,張長河夫妻倆前來取經。

劉愛民也是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其實我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基層打工的,現在大城市都在號召國家的政策,大舉建設之舉,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美輪美奐的建築在黑夜裏發光,而這些建築都是我們這些工地的勞動工一天天的工作,修築起來的。所以現在外鄉城最缺的就是工人,即使你毫無技術和經驗,隻要你敢走出這一步,就會有老師傅或者長工帶你。”

夫妻二人聽著劉愛民侃侃而談的語氣訴說著自己的工作,也是信心滿滿,下定決心,拿著這幾代人的積蓄全家出發省城。

通過多方關係,張長河在金城省裏麵的一個杏仁市馬蹄鎮住下,就住在馬蹄鎮新安街第十棟大同居民樓,這一棟樓房坐落於城中心的交通大道旁,由於交通車輛與人流量大,所以外界噪音也是連綿不絕。

即使這樣,想居住在這棟樓房的住戶也是絡繹不絕,因為房租便宜。張長河一家住在頂樓第五層,第五層的居民獨自享有一條公用的樓梯,而樓梯第五層的平台連接的是對麵的天橋,樓梯一米五寬從一樓的人行道一直往上爬,中間是三層平台以做緩衝。最後一層平台拐彎處是一間雜物間,是房東的地盤,用來堆放之前租客留下來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默許租客有需要拿走留下字條借據就行,也就是公用之物,接著就是五樓租戶的共用的陽台走道。

本不是陽台之用,可是人多地少,大家也就默認這個用途。樓道的天花板早已布滿與螺絲釘不匹配的密密麻麻的深孔,每家都拉著幾條廢棄電線和鐵絲做晾衣繩,幸好樓道圍牆不到,否則外來人都得被這陰濕的空氣襲擊而催發嘔吐。其餘四樓有自己的樓梯走道,這裏從一樓到五樓,每一層都住了五戶人家,房與房之間隻有一道牆的阻隔,隔音效果幾乎沒有,每一家的格局都一樣,三個小房間,一間略大的是主臥,一間小書房,一間客房,一間廁所加廚房共用的空間,客廳也就七平。但是每一家的屋設都是大有不同,根據主人家需要改動。

這裏不存在秘密,也沒有隱私,人與人隻是一牆之隔,坦誠相見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