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鯨魚遊戲(四)(1 / 2)

王財貴的身份審核即將通過。按照慣例,他會收到第二天一早4:20起床後的任務,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條信息:“藍鯨出現突發狀況,遊戲終止。”

“他(田樂)也沒告訴我,到底突發什麼狀況了,再給他發信息,就不理我了。”還沒真正開始遊戲的王財貴陷入疑惑。

確實,看過太多殘酷場景後,作為上級的田樂已經放棄了。他故意忽視玩家們發來的信息,拉黑所有和藍鯨遊戲相關的人,努力把已經陷入泥潭裏的身體往外拔,“現在是什麼情況我也不想去了解,他們的資料和表格也不想管了,不願意再看到那些東西”。

遊戲開始前,曾有玩家問他,如果後悔了,中途可以退出嗎,他回答“隨時可以主動退出”,因為他的“上級”也是這麼解釋的。而現在田樂沒那麼自信了:“中途能全身而退嗎?誰也不知道。”

田樂說,遊戲越玩到後來,越感覺不對勁,“要是繼續玩下去的話,估計我就根本脫不開身了”。

“你真的覺得所謂玩到第50條,就能讓人心甘情願去死嗎?”在田樂看來,這幾乎不可能,沒有人不害怕死亡,但因此出現一批人完全違背自然規律,主動求死,這才是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我一直覺得藍鯨不像一個單純誘導少年自殺的遊戲。”剛逃出來的田樂帶著一點兒後怕分析,“也許褻瀆或者摧毀美好,正是一些人惡劣的愛好”。

蘇靜退出,是在2017年5月11日。這是遊戲的第17天,她突然發現之前的群解散了,再看手機推送的相關新聞,才知道藍鯨遊戲的終極目標,是讓參與者自己尋死。

她好奇地翻看了俄羅斯版本的“藍鯨遊戲50條”,發現與國內的大同小異,“幾乎都是原版照抄”。但她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是死亡,“而是關注和溫暖”。

英國心理谘詢師協會、壹心理認證心理谘詢師王亞南說,藍鯨遊戲之所以能把人引入死亡,是因為在不斷強化絕望、悲觀的意識。

“從心理學上講,這個原理十分簡單。其實它跟我們做心理谘詢的方法十分相似,隻是目的恰恰相反,我們是讓人不斷做積極、正向的事情,讓人擺脫絕望;而藍鯨遊戲是不斷做消極、負麵的事情,把人引入深淵。”

還有一部分人針對藍鯨遊戲,針鋒相對地創造了對應遊戲,稱為“捕鯨行動”,在中國的社交媒體鋪天蓋地討論藍鯨遊戲時,“我叫阿木木”率先成立了“粉鯨遊戲群”——每當有人為了玩藍鯨遊戲誤打誤撞進入後,他總會勸說對方來參與正能量的打卡任務。

“第一天,在掌心畫一個大大的笑臉,掌心向前麵對鏡子,大聲告訴鏡子裏的自己,你是最棒的”;“第二天,無論天氣如何,保持愉悅的心情,為天氣拍張美照”;“第三天,對身邊的人保持微笑,給他們日常的問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