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日誌 – 太陽日522
我們開始用水生產火箭燃料了。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昨天我在拆除次級機動推進器係統之後留下的開孔上極其謹慎地將小馬推進器係統原位裝上,我們在MAV艙外的最後一點改造工作便宣告完成。最後一部分不需要的艙內設備,那套三重冗餘的通訊係統,今天會由蜓蜓與火球負責拆除。這件事忙活完之後僅剩的工作就是安裝餘下的三個小馬飛行坐席,以及兩台RTG了——後者的安裝還要推遲到發射前夕;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至少需要一台RTG供暖,而相比移動房車內的局促,MAV幾乎寬敞得像是座飛艇機庫一般。於是在完成了主要幾項改造任務之後,我們就轉向了例如增補燃料之類的次要任務。
要從水中分離出氧氣與氫氣,隻需要給兩根電極通上電即可。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收集氫氣。MAV的某一版早期設計其實是在燃料發生器裏自帶了一個電解裝置的;這種設想下,MAV會直接帶著一大堆水發射上天,然後分解得到氫氣,之後就能靠氫氣合成火箭燃料。至於燃料的碳源則是二氧化碳,是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之一。分解出來的氧氣也會被儲存起來作為燃料的氧化劑使用,過量的氧氣則會直接排放到火星大氣。
不過我這邊比較倒黴的是,一位思路靈活的書呆子想到了一種能利用氧氣合成器的技術原理來替代將水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與氧氣的原係統的妙招。這種新思路是讓燃料發生器直接分解二氧化碳,再消耗自身儲存的氫氣生成甲烷。二氧化碳提供的氧原子不多不少,正好夠合成出比例合適的燃料與氧化劑,也就意味著運載到火星的載荷質量不會有浪費。即便算上儲存氫氣所需的超強隔熱氣瓶的重量,以及彌補一路上不可避免會發生的泄漏與生產耗損需要的餘量,也遠遠蓋不過簡簡單單消滅掉發射時攜帶原材料重量的91%這一立竿見影的減重手法的風頭,到頭來這套新係統的總重還不到原係統的一半。
扯了這麼多,最後的結局是MAV的燃料發生器沒法直接以水為原料運作。發生器內沒有電解裝置,也無法將氫氣與氧氣分離開。我這邊能做的就隻有換下空氫氣瓶再裝上滿的,然後給它接上電,等它慢慢幹活而已。
搞輕量化搞到魔怔的NASA工程師真TM讓人受不了。他們當時怎麼就想不到日後會有一幫子傻蛋會在火星這裏困上好幾年,然後又突然間為了與某艘救援飛船以逃逸速度會合,需要搞出足夠燃料加滿油箱,不要命一般瘋瘋癲癲衝出大氣層呢?畢竟,這種情況很顯然在誰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嘛。不許給我找借口。
既然燃料發生器沒法替我們分離出氫氣,我們就隻能自己繞遠路走了。幸好我們的二號漫遊車上自帶了一台小型儲罐空壓機;氣閘運轉的時候就是靠它抽走空氣的,這樣我們寶貴的氧氣與氮氣就不會白白浪費在火星這個忘恩負義的無情世界上。隻需簡單一招,就能讓原本工作範圍僅限於氣閘的氣泵把二號漫遊車艙內的一切氣氛統統吸入儲箱內。
然而這麼折騰完之後我們得到的其實是一堆混合氣。這樣可沒法用。又因為這裏根本沒有能夠分離混合氣的設備,我們自然而然地又要掏出魔法來解決問題。其實說白了,我們這次使用的魔咒幾乎和上次我們用來清除洞穴農場中積聚甲烷的那種一模一樣。(當然了,這回我們操作時要當心得多;要是把這扇氣閘從外框上扯下來了,我們可沒法修。)
全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們將二號漫遊車從拖車裏隔離出來,對艙體泄壓。然後我們再用那罐空氣往漫遊車內輸一點,讓艙內恢複到大約四分之一個正常大氣壓;我們還是需要一定氣壓 的,不然還沒等我們開始電解,水就直接汽化沒了。然後我們(用小馬維生係統水飲管)接來滿滿一塑料箱的水,往裏丟幾個電極,然後就讓它自個慢慢跑。跑完之後我們就有了按照重量來算氫氣大約占百分之十,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氧分子的艙內氣氛。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從漫遊車大氣分析儀那邊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