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多福亦多祿,誰知苦處未多提。
話說自呼延讚、楊業同王貴打下宋朝江山,呼延讚蒙宋主洪恩,加封為忠孝王,並賜金鞭一柄,如見文武不勞王政者可加以鞭笞。可呼延讚卻無福消受,剛要享受榮華之時卻得病薨已。其幼子呼延必顯席其王位,世稱千歲。
千歲夫人楊氏,乃是楊老令婆之女。一日夢到青龍騰空盤旋,突進腹部,十月懷胎後便生長子呼延守用。又過兩載,夢一白虎在草叢奔跑,奔入腹中,又生次子呼延守信。此二子便是天上青龍白虎為保宋朝江山而投胎人世。
誰知當時宋仁宗在位,聽信小人讒言,卻將呼延一家三百餘口滿門抄斬。隻有守用、守信兩子僥幸逃脫。
離開京城路上,二子蒙老天眷顧娶妻生子,同得王貴之子王百萬、包文正包拯、楊家及結拜友人之助,最終為家族沉冤雪恥。呼延守用之長子呼延慶蒙恩封忠勇侯,其他人等均封帥封將。
經曆二十年雪恥之征程,呼延家也有不願做官之後人,怕再有風波之險,便請命歸隱,準備寄快活於田園,托長嘯於山水。
臨走之前,忠勇侯送其族人到十裏亭。
忠勇侯道:“我等且在此休息一下,你們再上路吧。”
侍女馬上準備水果茶水放於亭中石桌上。家將也巡查好周邊環境,找位立定。
忠勇侯與親朋坐於亭中。隻見亭外景色甚美,卻無心欣賞。
“哎,賢弟,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忠勇侯道。
“皇天後土,雖也大,但也不會隔斷我們骨肉親情。我呼延家風風雨雨近百年,雖說現在享受人間至極之福貴,卻也受了人間至極之磨難。我等帶領一族家人,可以去遊山玩水,雖說享不到這極福,卻也避得了這極難。隻求忠勇侯寬心解乏,莫多掛念。”
“我明你心,不必多說。也正是如此,我將一物傳你,隻叫你好生保管。”說畢,隨身家丁將一藍色錦稠包裹送於忠勇伯族弟麵前。
賢弟打開包裹,手一顫,淚卻含在了眼裏。這不是別物,隻見上麵赫然寫著《呼延氏族譜》。
賢弟心明這族譜的意義非凡,乃是子孫根脈相連、生生不息之見證。大凡族譜都在宗祠或族長手中,這忠勇侯卻將族譜傳於我手。緊忙答話到:“萬萬使不得呀,這乃我呼延家之極寶,怎能傳於我手?”
“你且不要擔驚,此事我也愁思很久。雖說要骨肉分離,實為痛楚,但也未必是壞事。想當初我太祖父時呼延家便受過危難,雖說曾祖父時因為宋朝打得天下而蒙龍恩加封為忠孝王,我祖父卻也沒能避開得了一場滅頂之災。這本族譜也便是跟著受盡顛沛。若不是一位衷心家丁在朝廷建獄墳埋葬我家三百餘屍首之縫隙偷出我家族族譜,保留至今歸還於我,我也會抱憾終生。所以我在尋思,雖我現在享受極福,卻也不知後事會如何,若能不生禍端便是蒙祖宗福蔭,但若相反,我也不能將這族譜再受顛沛。故我思索倘若這本族譜能放於一處穩妥之地,我也不再擔憂。如今你要遠離這世俗之地,我也就想將這族譜交於你手,我若添丁添後,也會派六百裏加急通知於你。日後隻叫你好生保管,千萬莫叫族譜丟失或再受顛沛。”
隻見這賢弟登時從石凳上站起,淚眼汪汪,頓首叩頭,
“忠勇侯忠孝之至,乃我呼延家之萬幸啊。”
“快快請起,此事關係我呼延家千秋之血脈,我怎可小覷。”
話語間時候已便不早,這族人及一些侍女家丁家將,便與忠勇侯依依不舍而告別。
踏上征程,卻也不知未來世事將如何。
※※※※※※※※※※※※※※
小女想寫此書已久。當我還是孩童時就常常聽人提起楊家將的故事,而呼家將的故事卻不多。我堂姑便是呼家將的後人。他們家早在宋朝時就為大官,但因遭小人陷害而顛沛流離。一些清朝的白話小說記載呼家將是因當時的丞相龐集所害,但史書卻說龐集乃“惠民”之好官,所以我在本文第一章中並不想提及此情節,以免給誣陷了清官。據我堂姑所說,當時他們並沒有全家都滅口,而是有大部分呼延家人還是逃走了的,扛著扁擔走過山海關,直奔到了現在的黑龍江地區,經過磨難才延續血脈至今。我也很喜歡堂姑家的為人,的確是忠勇。所以想在寫此文時全文以呼延氏貫穿全文,也為忠將之後貢獻一點微薄之力。
另,本章的題目以後麵的章節將會用到一些宋仁宗的詩句,小女也想讓大家了解宋仁宗其實也是善於詩詞的一位皇帝。
最後,本文是小女第一篇長篇小說,在以後寫文的過程中有不得當之處請大家一定多多包涵,多多指點,多多點擊,多多收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