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1 / 1)

今天的修行中,在研讀古典文學時,看到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這個典故講述了《後漢書》中記載的一段故事。

說一個名叫陳蕃,字仲舉。他今年十五歲了,常常閑在一間房子內。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來家中做客,看到了陳蕃的房間非常雜亂,於是朋友問:為什麼不把房間好好打掃幹淨?把房間整的如此之亂,不怕被人笑話嗎?

陳蕃不屑一顧的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能掃一室乎”?

陳父與朋友聽了後,就回答:“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個回答把陳蕃震驚到了,他待在原地一動不動,張口結舌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過了一會兒,陳蕃緩緩的回過了神,他心中頓悟了,就如同:“撥開烏雲見明月”一般。這個過程外人看著隻是一會兒功夫,但陳蕃就如同經曆了幾個世紀一樣漫長。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觀點,點亮了陳蕃的內心世界,今後的立身處世之中,他再也沒有眼高手低,凡事都從點滴做起,就這樣一直堅持著,最終他收獲了精彩的人生。

這個典故很有啟發作用,我們在立身處世之時不能隻看到夢想,隻想著去做大事,須知,大事也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先秦·老子曾經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載入史冊的25000裏長征,這樣的豐功偉績,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在這個世上,不管是多麼偉大的豐功偉績,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從豪末做起的。

就算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他在初期學習本領的時候,也要經曆靠一個小木筏,漂洋過海的來尋找高人。他也要在夜深人靜時,從床上爬起來找他的師傅加班學習本領,當然這種加班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宵夜。不過孫悟空沒有抱怨,他知道:“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不經曆比別人更多的付出,沒有理由我們能強過別人。

一夜成名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厚積薄發,能看到這一點才是關鍵所在。其實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原因也就那麼幾條,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

成功之前的無名小卒,也要仰望“國之大者”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對自己所做之事永遠要有“時時放心不下”之心。麵對所做之事,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戒除“表麵文章、花拳繡腿、博取眼球”之事,一切立足本職、尋求實際,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價值,以實際價值論英雄。

立身處世,不能有隻想“掃天下”之心,要學習“於成龍”從偏遠山區做起的責任心,他能受得了委屈,有能坐“冷板凳”的思想,曆史上有名的“於青菜”,也是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成功之路的。

他處理了很多小事、大事,每一件事都盡心竭力,並圓滿完成任務。“於青菜”創造了自己的價值,最終青史留名,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