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陽明心學:見滿街都是聖人(1 / 1)

今天的修行中,研讀了《陽明心學》這本書,書中提到了“見滿街都是聖人”的哲學觀點,細細咀嚼含義博大精深,讓人心靈激蕩。

“聖人”之稱號不是與生俱來的,“聖人”也是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一步步提升自我境界,最終才能登臨“聖人”之境。

王陽明為什麼說:“見滿街都是聖人呢”?其實這表現了一種博大的胸襟氣魄。

這段話涵蓋了兩層含義。其一:街上有各色各樣的人,能看到滿街都是聖人之人,證明這個人有一顆聖人之心。

因為在他心中,不管街上的人貧窮與富貴,也不管他們美與醜、好與壞,他都能看到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

這種胸懷聖人之心的人,看別人時不會隻盯著別人的缺點看。胸中有聖人之心,看別人也是聖人,相反的,胸中有一顆魔鬼之心,看別人也是魔鬼。

其二:街上各色各樣的人,他們所走的道路也許有天壤之別,有經商的,有做教育的,有做官的等等,但,不管走的道路是什麼,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他們能立足本職,兢兢業業的做出對人世間有貢獻之事,他們就能成為“聖人”。

其實“聖人”而字,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在王陽明的內心世界中,隻要肯努力去創造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聖人”的稱號,有時候隻是一個虛名而已,人生在世何必被虛名所拖累,把“聖人”的虛名送予他人又有何妨呢。

這種境界說起來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要放下的太多太多,在很多時候,想要放下一件事就非常艱難,更何況還要放下太多太多的東西。

放下並不是說要四大皆空、六根清淨,而是說要在滿足自身基本需求外,去創造出屬於自己最大的價值貢獻,一切從集體利益出發,不單單考慮自身利益。

孔聖人周遊列國期間,他身邊處處都是危險,但就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環境下,孔子依然為了讓天下多一分道德和正義而奮不顧身。能為世間大義,而不顧自身小義去行事,就是成為“聖人”的先決條件。

成為“聖人”不能隻是思想上達到標準,而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把自己所學知識用來造福人世間。對人世間所造之福越深厚,那麼所積累的“聖名”就越高。

儒家四聖,分別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他們無論是誰,都對人世間做出過突出貢獻,也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這些成就讓後世受益良多。

儒家思想雖說博大精深,但也有少許瑕疵,例如:過於繁文縟節,有時候缺少從實際出發。再有就是隻知學習禮儀,而忽視尚武精神,孔子曾說過:“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就有誤導世人之嫌了。因為我們都知道“弱國無外交”。

我們在修習儒家思想時,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萬萬不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