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1910—1996)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就讀於杭州西湖藝術學院,次年留學法國。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被捕,在獄中開始寫詩,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
1937年後輾轉於武漢、山西、桂林、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主編《詩刊》。1949年後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到黑龍江、新疆等地勞動。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 月後重新獲得寫作權利,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被法國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詩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向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
對於人民痛苦的關心,對於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及其濃厚愛國主義精神,始終貫穿於艾青的全部作品。而且他的詩抒發的不隻是一己的悲歡,是大時代的詩情。他的詩真實全麵的表現了現代中國戰爭與和平、革命與救亡的嚴酷鬥爭和社會變遷,以及中國人民思想情感的發展軌跡,是時代的“最忠實的代言人”。
首先,艾青的詩歌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的最深沉的愛。他“我始終是曠野的兒子”(《曠野(又一章)》)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北方》) 。當“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時,他滿懷深情地寫到:“中國,/ 我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嗎”。正因為他深沉的摯愛祖國,才對苦難現實憂心如焚;縱然無力正乾坤,他也要用這愛的火花,愛的熱力給祖國帶來一點溫暖。這裏袒露的是一個多麼忠實的靈魂啊。
《艾青詩選》是一部集曆史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詩集,收錄了詩人自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詩人的創作曆程和風格特征。在這些詩歌中,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筆觸,吟唱祖國大地和曠野農村,禮讚太陽、黎明、火把,表現出對黑暗和恐怖的舊社會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他的詩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其次,艾青的詩歌還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艾青四處漂泊、流地”,看到“那上麵,合著霧、雨、雪一起,占據了大地的,是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搜刮空了的貧窮”。為此,他心裏極為悲憤和不安。他在許多詩中,懷著不盡的憂鬱,抒發著對國土淪喪、主權旁落的悲痛心緒和對與土地和而為一的廣大勞動人民命運的關切和探索。他在矚望著“平凡、單調、簡陋/ 與卑微的田野”以及“徒然而無終止的勤勞”,“不可逃避的貧窮”的同時,還痛心於“而寒冷與饑餓,/ 愚蠢與迷信啊,/就在那些小屋裏/強硬地盤踞著……”。當他注視著“古老的鄉村”、“鄙陋的村莊”與“長久的被蒙蔽,欺騙與愚弄”的村民的時候,他的“微微發痛的胸中”,“永遠地洶湧著生命的不羈與狂熱的欲望”,以及“難於抑止的憂鬱”。他懷著“痛苦的激情”追問:“要到什麼時候我的可憐的村莊才不被嘲笑呢? / 要到什麼時候我的老實的村莊才不被愚弄呢?”讀著艾青的這些詩,我們會深深地浸潤在從字裏行間蒸騰起來的憂鬱和痛苦的情緒氛圍中。這種詩緒既是中國曆史和現實所賦予的,也是詩人心靈折射苦難現實而凝聚成的審美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