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呀!非利市長傳來一份信息。”聽傑克這樣一說,艾琳和索菲同時轉過頭去,隻見蒲墩市那個屏幕上顯示的是文字性的東西。
“打印出來!”索菲覺得從屏幕上看不方便,再者,自己看完之後還要送給西蒙批閱,所以,幹脆要求傑克把那篇文字性的東西打印出來了。
艾琳拿過那張紙一看,原來是非利市長寫給村委會領導們的一份《關於地球村建設中的幾點建議》,隻見上麵寫著——
“西蒙村長及村委會各位委員:
目前,我們正在組織……
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使我們認識到:在現有條件下,恢複城市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有很大難度,因為要幹的事情太多了。現在,我們隻有這麼幾十個人,工作量又那麼大,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每天什麼都忙不過來。所以,許多人都有一種力不從心之感。經過認真考慮以後,我認為,當我們把市民生活設施恢複好以後,還需要一部分人做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初步估算,這至少用去一半人。剩下的二十來個人還能幹什麼呢?我越來越覺得,目前城市居民這樣分配有失合理。地球上隻有這麼多人啊,可咱們的攤子鋪這麼大,人力資源太分散了。試想:四十個城市,若每個城市都用一半的人去做基本相同的生活設施保障工作,這不使地球村的人力資源更緊張了嗎?
因此,我建議:把原來這四十個城市縮編成一個城市為好,先集中力量搞好一個城市的生產和生活。這樣,可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等摸索到成功的管理經驗以後,再逐步向其它城市發展,這樣做是否更合理一些?”
非利市長的意見與索菲秘書長的看法不謀而合,也是對她這個看法的驗證,這令她激動不已,她自言自語地說:“看來,他也發現了我正在考慮並想著手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就像他說的那樣,一個城市隻有那麼點人怎麼行呢?根本就轉不起來嘛。”她稱讚非利說:“這個人挺愛動腦筋的,也很負責任。也情由可原,大家都沒有搞過行政管理,有問題及時提出來,怎麼合適就怎麼改,這樣就能越幹越好了!”說完,她拿起那份建議書就找西蒙去了。
艾琳看到,委員們被召回來了,接著,市長們也紛紛返回總部開會……
兩天以後,他們出台一個“關於收縮城市建製的決定”,決定裏指出,在地球上隻設兩個城市:西半球一個,在通天城;東半球一個,在蒲墩市。並對其它城市的歸屬問題做出了具體安排。
決定裏部署了近階段的工作任務:盡快恢複這兩個市的基礎生產設施,並作好重點工廠的開工準備工作。同時要求這兩個城市的市長在一個月內完成本市現有工廠的摸底和調研,寫出調研報告並上報地球村,由索菲組織編寫地球村發展規劃。並派地球村村委們深入到這兩個市開展工作,一個月後,回到總部研究規劃方案……
啊!這下又熱鬧起來了,其中有三十八個市的市民要進行第二次大轉移,分別撤往通天城和蒲墩市。
索菲組織秘書人員夜以繼日地為地球村製定各種法律條文,規章製度,近期工作方案等等。
現在,兩個城市各有八百餘人了。這時,艾琳才覺得通天城又有了一些生機與活力。
為了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兩個市的市政府隻設置了簡單的管理機構,主要是為生產服務的。
通過近期管理工作的實踐,西蒙意識到,現階段,地球村必須實行計劃經濟。因此,他把這一想法寫成議案提交給地球村村委會討論。這就是:兩個城市的一切生產行為必須報村委會審批後才能組織實施,不得擅自行動,要杜絕無計劃的生產行為。這一決定對地球村來說,無疑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試想,一千多人的世界,需要的物質品種那麼多,但需求量有限。若不按計劃組織生產,既難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也難避免產品過剩的局麵。
艾琳翻閱了索菲編寫的材料,看到他們審批計劃的原則是:兩個城市不得生產相同的產品,其產品數量必須經總部批準才能生產;對所生產的產品,由地球村統一調撥使用,禁止做重複性的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對這兩個城市都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產品,可由地球村安排解決。
材料上還要求市民多崗、多能,以適應地球村目前形勢發展的需要……
艾琳問索菲:“你這樣要求市民是不是太苛刻了?誰有那麼大本事什麼都會幹呀?他們若不會,你把他們怎麼樣?總不能把他們開除球籍吧?”
索菲說:“不是我苛刻,而是現實逼出來的,你想啊,地球村就這點兒人,一種產品隻要生產幾天就足夠現有人員用幾年的了,不及時轉產行嗎?這樣一來,一年中,需要每人幹幾十項工作,不然,地球村就會缺這少那,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啊。你說,不這樣要求行嗎?即使某些人一時不行,從長遠利益考慮,也必須向這方麵發展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