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停了下來,想必是到了。
“汪知縣,小道王圓籙特在此迎候。前路馬車不便行經,勞煩汪知縣步行前進。”馬車旁有人說話。
“複兒,我們下去吧。”
我跟在嶽父身後下車,看見車邊候著一個身材瘦小,頭戴包巾,身著道裝的人。跟照片無二。
“王道士,你怎知老夫的馬車此時會到這裏。”嶽父一邊往前走一邊問向身側的王道士。
“回大人,小道怕大人初到此地路不識,拂曉時分便候在此處,為大人引路。”
“你倒是有心。”
“大人當心腳下,這樣的路,無需走太久。我們馬上要到了。”王道士指了指路上的坑,提醒嶽父。
在見到王圓籙之前,心中有很多問題想要問他,最多的是為什麼。現在真真見到了,隻疑他剛剛說的那句,這樣的路真的無需走太久嗎?
“大人,到了。”
莫高窟真是巧奪天工,一麵山體有如此多的洞窟,真是壯觀,洞窟與山崖渾然天成,就像這窟從來就有。隔著時空再次身臨其境,感慨震撼。
“這是大佛殿,內裏供奉的是彌勒菩薩。”王道士抬手與我們講解麵前的建築。
麵前的大佛殿,現在還不是九層,是五層。大殿依山而建,飛簷高聳,宏偉威嚴。
“大人隨我往這邊走,這沿壁都是佛教洞窟,裏麵有雕像有壁畫,大人得空可再來,逐一觀賞。”王道士手向前作引路狀。
往前不多會就聽王道士說到了。
藏經洞上麵附屬的建築,因有三層木構窟簷而得名三層樓。此時還有些殘破,過兩年王道士會進行重修。
藏經洞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第十七窟,它在第十六窟的甬道北壁。
十六窟入口在三層樓的一樓,房梁隻簡單裝飾,沒有過多的雕梁畫棟。一扇烏青色雙開木門,打開後進入前廳,左邊有一麵大鼓,右邊掛一懸鍾。
“一邊鼓,一邊鍾。還真沒看到過如此布局。”嶽父指著左鼓右鍾發問。
“我來時就有,看著著實奇怪。太重了,搬不動,就這樣放著了。”王道士輕輕搖了搖頭。
“晨鍾暮鼓,用途不同,但都屬佛教法器,此間對立擺放,象征著佛教與外教有對立探討,有歸一理念。”我忍不住插嘴。
“王道士,這是我家賢婿,嚴複。他對古字畫頗有研究,特請他同行,幫助我查勘。”嶽父拍拍我的肩膀,得意地向王道士介紹。
“嚴公子博學,經公子講解,小道茅塞頓開。沒承想看起來這麼怪異的布局,竟有如此深意。受教!”王道士衝我作了一揖。
前廳正麵有一大扇門窗,門上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畫。畫置較高看不真切,像是兩盆蘭花。
通過這門窗,步入甬道。
甬道兩側牆壁均繪菩薩像,各個頭頂花環形狀光,發髻高聳,戴寶珠冠。有的手持蓮花,有的雙手合十,神態沉靜肅穆。
“賢婿,你看這些像,數量眾多,一字排開,身在甬道,均向主室行進,想必是供養菩薩吧?”嶽父指著兩邊的壁畫問我道。
“嶽父慧眼,這些正是持花供養菩薩圖。頭戴寶冠,項飾瓔珞,衣飾華美,手持牡丹,色彩豐富,極具晚唐風韻。”看著這些細膩的壁畫,我脫口而出。
“貴人們博古通今,小道如開霧睹天,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