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2章 蜜蜂的分工和蜂蜜功效(2 / 3)

社會分工最多,任務最重。可以說,除了蜂王與雄蜂各自的任務外,蜂群內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擔。工蜂是雌性器官發育不全者,但它的許多結構特化得更適應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腸中的嗦囊特化為蜜囊,以便貯存花蜜。

工蜂要釀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花蜜。來來回回總共要飛行32萬千米,這個路程大約相當於繞地球8圈。工蜂一出生就開始工作,分工是按照日齡的增長而改變的。通常情況下,工蜂1~3日齡時,負責保溫孵卵,清理產卵房;3~6日齡時轉為飼喂大幼蟲,調劑花粉與蜂蜜;6~12日齡時改為分泌蜂王漿,飼喂小幼蟲和蜂王;12~18日齡時又更換為泌蠟造脾,清理蜂箱;18日齡之後,其任務就是采集花蜜、水分、花粉、蜂膠及巢門防衛。

生活方式分為,社會性、獨棲性、過渡性類型和盜寄生性。其生活在有組織的社會群體中,有複雜的行為和高效的聯係方式。群體中通常隻有一隻雌性蜂產卵,其餘成員大部分是工蜂。多數以花蜜為食。

蜜蜂類絕大多數為獨棲性,即雌蜂獨自築巢和采粉貯糧,它們沒有“等級”的分化。每一個巢室是開放的,內壁塗以蠟等防潮物質,室中儲存足夠的蜂糧。雌蜂在蜂糧上產卵,並封閉巢室。幼蟲在巢內取食蜂糧。屬於此類的大多是野生種類,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準蜂科、切葉蜂和條蜂科。

蜂王與雄蜂婚飛交配後每天產卵2000枚。工蜂的壽命在春季平均35天左右,夏季約為30天,雄蜂壽命最長為3—4個月。

大蜜蜂常築巢於目標明顯的高大闊葉喬木樹幹下或懸岩下,常離地麵數十米,數群至數十群同築巢於一棵樹,少數為單一群。巢脾單一、大型、露天築造,巢脾長0.5~1.2m、寬0.3~0.7m,子脾厚度約35mm,基部貯蜜區厚約100mm。雄蜂房與工蜂房大小差異不大,但雄蜂房封蓋後高於工蜂房1~1.5mm。王台處於巢脾下沿。每年3~4月大量育蟲,4~5月為分蜂期。 受蜜源植物狀況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大蜜蜂有遷飛習性。春季多在低海拔的壩區營巢繁殖,夏天和雨季有的遷至密林深處,秋冬在低海拔河穀地帶越冬。在蜜源好、氣候溫暖的生態環境裏,也有定居數年而而不遷飛的。

蜜蜂表達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舞蹈,最典型的是圓舞和擺尾舞。舞者是采集蜂中的偵察蜂,舞台是巢內與地麵垂直的巢脾。偵察蜂跳什麼舞根據所探查到的蜜源的方向與距離不同而選定。如果偵察蜂在離蜂巢100米之內的地方發現了蜜源則跳圓舞,整個過程是這樣的:當偵察蜂帶著在那裏采集的花蜜回到巢內後,先是在巢脾上安靜地待一會兒,然後把花蜜慢慢地吐出來,掛在嘴邊,由周圍的同伴用喙把其吸走。接著偵察蜂便跳起圓舞,一會兒向左轉圈,一會兒向右轉圈,但軌跡總是圓的。對於蜜源的質量,是通過跳舞的激情來表示的,即花蜜越多越甜,就跳得越起勁。

采集蜂在回巢時以“8字舞”的方式進行信息溝通並不是蜜蜂與生俱來的本能。它揭示了腦容量很小的無脊椎動物也具備“言傳身教”的能力,相互交流和學習是蜜蜂社會取得成功的基石。

野蜂蜜的功效與作用:止咳化痰、美容養顏、補充營養、潤腸通便、促進消化、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質量

野蜂蜜是指能夠產蜜的蜂群在野外生產的蜂蜜,非人工養殖,產量極低。由葡萄糖,果糖;其他還含蔗糖,糊精,有機酸,蛋白質,揮發油,蠟,花粉粒,維生素B1、B2、B7、C、K、H,澱粉酶,轉人酶,過氧化酶,酯酶,生長刺激素,乙酰膽堿,煙酸,泛酸,胡蘿卜素,無機元素鈣、硫、磷、鎂、鉀、鈉、碘等組成。

1、止咳化痰:野蜂蜜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對幹咳、久咳等症,在使用化痰止咳藥如枇杷葉、款冬花、紫苑、百部等時,常用本品拌炒,又如治虛勞幹咳、咯血的瓊玉膏,即用本品與鮮生地、獲苓、人參配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