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騎兵(一)(1 / 3)

接下來,在這群不算富裕的正規部隊裏麵還是有有錢的人啊。騎兵(機動性比較強的士兵及其組成的部隊)編輯騎兵現在是指機動性比較強的士兵及其組成的部隊。古代指騎馬,駱駝,大象等動物,機動性比較強的士兵及其組成的部隊。近代和現代凡具有靈活機動特性的輕裝快速反應部隊都可稱為騎兵。如美國現在稱為騎兵的部隊都以直升機和裝甲車做機動手段。

中國曆史春秋戰國時期,叫做“疇騎”是我國最早的騎兵。前307年,趙國邯鄲城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中國的騎兵正式誕生。由於中國騎兵是仿效匈奴人的,所以,最早使用騎兵的應是匈奴人。

中文名騎兵外文名cavalryman職業軍人屬性兵種中國最早出現戰國時期趙國目錄1中國騎兵曆史2發展曆程3歐洲騎兵兵種?武器?盔甲?馬匹?弓騎兵?重裝騎兵?槍騎兵?輕騎兵1中國騎兵曆史編輯

最早建立騎兵部隊的國家是趙國。中國曆史春秋戰國時期,叫做“疇騎”是我國最早的騎兵。前307年,趙國邯鄲城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中國的騎兵正式誕生。由於中國騎兵是仿效匈奴人的,所以,最早使用騎兵的應是匈奴人。史稱趙邯鄲為”四戰之國”,周邊強國林立:東南為齊、中山;南為韓、魏。西為秦、林胡,北為樓煩、東胡,東北為燕。林胡、樓煩、東胡號稱三胡,是崛起於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勇猛剽悍,擅長騎射,對秦、趙、燕構成很大威脅,趙國受害尤烈。

由於中國北部多山地,特別利於三胡的輕騎,而不利於中原的車戰。[1]趙自建立騎兵以後,”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1。

又”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2。趙國的騎兵部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列國望風景從,也紛紛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騎兵作為新興的技術兵種,對騎士的選拔十分嚴格。《六韜·犬韜·武騎士》的標準是:年紀在四十以下,身長在七尺五寸以上,體魄健壯,超過常人,善長騎射,矯捷靈便,進退周旋,敢於”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凡被選中為騎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六韜·犬韜·均兵》說,戰國騎兵的編製是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率,二百騎一將。但在山地作戰時,也有編為三十騎一屯,六十騎一輩的。這也與步兵的編製大體相同。戰國時步兵編製基本上采取十進製,是:”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萬人而將。”在什、卒之間,經常還有”屬”,為五十人。”卒”也稱為”閭”3。據秦始皇兵馬俑的騎兵方陣,則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八騎為一陣。可見騎兵的編製因地形或國別不同,也有差異。戰國時列國的騎兵兵種作為步兵的輔翼力量,配合車、步兵深入長驅,絕敵糧道,追敵敗兵,或襲擊敵人之兩翼,或掩襲敵之前後,成為了當時一支最活躍的軍事力量。

[2]辭例的研究,認為中國的騎射早在殷代已經產生了1。

《詩經·大雅·綿》中的”走馬”一辭,顧炎武釋為”單騎之稱”,說明西周時期仍保持著殷代單騎的傳統。春秋時,晉大夫趙旃曾以良馬二,供他的叔父與兄弟做單騎,救了他倆。鄭大夫子產聽說諸大夫想殺公孫黑,忙從外地乘單騎而歸。魯大夫左師展也想乘單騎從齊回國。可見,春秋時也有單騎的習慣。

騎術雖然在殷代已經出現,並經曆宗周、春秋數百年,但卻沒有發展成為騎兵部隊,這是有深刻社會根源的。

首先,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殷周社會的組織形式是個集政治、經濟和軍事為一體的農村公社製度。農耕民族的保守性,農村公社的封閉性都沒有為大規模的騎兵的出現提供必要的社會物質條件。

其次,中國古代的戰爭還保存著”結日定地”的原始形式,在大平原上排好方陣進行決戰,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一次性的衝擊。在這種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戰爭,騎兵的威力還不如車兵,”一車當十騎,十騎當一車”1。所以在車兵盛行的時代,騎兵派不上用場。

其三,騎兵是一支靈活機動的力量,擅長散兵作戰,可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而春秋時的戰爭規模小,時間短,機動性差等特點處處限製著騎兵的發展。

其四,騎兵要求將士有高超的騎術和良好的個人技藝。這對於非遊牧民族來說,是需要長期訓練和培養的。春秋時那種”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的民兵製,也培養不出具有專門技藝的騎兵。所以盡管殷、周時代中國已有單騎出現,但它始終未能轉化為大規模的騎兵。

戰國時,由於農村公社瓦解,民兵製為常備軍製所取代,由於戰爭規模和戰爭方式的轉化,大規模野戰和圍城戰的頻繁發生,要求部隊具有快速、靈活和突擊性,這就促進單騎迅速發展成為騎兵。

我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遊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

戰國時代:(含秦代)

曆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的死板的兵車戰術的正麵戰,轉向更為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的兵種出現了,當時各大國均建立了騎兵部隊,如秦、趙等國均號稱“車千乘,騎萬匹”軍隊作戰由步騎為主漸漸轉變為車騎並重。進行最大變革的首先是趙國。地處北邊的趙國,與樓煩,林胡,匈奴等少數民族為鄰,深受其擾邊之苦,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靈活、快捷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他聲明“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削減軍中的車兵,增加騎兵;要求改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方便於進行騎射。從這裏開始中原各國中騎兵地位逐步提高,成為軍隊的一支主要力量。趙國也因為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使之成為戰國後期軍事上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開始大量的使用騎兵作戰。趙國以步騎兵攻林胡,樓煩“略地千裏”,李牧用萬餘騎配合步車兵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秦國也以騎兵精良著稱,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用五千精騎截斷趙軍,對長平一役全殲趙軍四十餘萬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項羽曾於彭城之戰時用3萬騎士大破劉邦與諸侯聯軍56萬,並斬殺了近30萬,這次慘敗使劉邦認識到了騎兵的戰鬥力,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而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後韓信在破趙之戰(就是列背水陣那次)中也是用兩千輕騎偷襲敵軍大營。

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但是沒有馬鐙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劈砍時劍容易折斷,以戟為主)並且這時已有專用的馬甲出現。(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當時秦軍已是采用車、步、騎混合編隊,鞍馬俑以持弓為主,戴小帽,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裝束便於騎射。這一時期兵法中也有了對騎兵使用的論述。《孫臏兵法》就曾說“險則多其騎”。

兩漢時代:進入兩漢時代,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就該說匈奴騎兵,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處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亞洲式輕騎兵,他們作為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長於騎射,他們馬術精良,射術奇佳,隻穿輕便的皮甲十分靈活。漢的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這也就指明了騎兵較之車兵的較大優勢,車兵隻能在平原之上才能發揮威力,而騎兵在較狹小的地形也能做戰,比車兵更為機動靈活。

漢代騎兵漢代騎兵到了漢朝時為了改變對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麵,漢朝大力發展騎兵,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曆時數十年,漢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衛青,霍去病二人各帶五萬騎出擊,以步卒數十萬,馬十餘萬匹轉運輜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裏,大破敵軍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英雄業績真是令人神往呀!)

這一時代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官馬製度的確立,漢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建立了飼馬的製度。漢文景時期頒行“馬複令”用免役的辦法鼓勵民間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管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馬溫了)管理,在地方設有馬丞負責。這些官員負責馬匹的飼養以備軍用。從漢初至武帝時即有廄馬四十餘萬匹。這一製度保證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大量馬匹的消耗。

在漢代騎兵發展壯大,成為軍隊的主力軍種,取代戰車的位置。兵種內漢代已經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之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就是環首刀了)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一般來說漢代的騎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張弩)等。這一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戰術也得以發展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采用了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作戰。

三國,晉,南北朝時代: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十分頻繁,特別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的運用達到了更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的最重要的兵種,我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的時代。

這一時期總的來說北方的軍力較南方強,北方各國多為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軍隊均為騎兵,發展後步兵漸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為騎兵,作戰時動用相當多的騎兵參戰。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長江;梁魏鍾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可以說這一時期騎兵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

而這時期一大重要發展就是馬鐙的發明,我國最早的馬鐙在西晉中出土,可以說我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可偏有人說馬鐙是歐洲人先發明的。)馬鐙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戰更容易,(有了借力之處)並且有利於騎兵的長距離行軍。(減少疲勞)能更有效的發揮出騎兵機動性好,衝擊力強的優點。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式重騎兵,騎士的出現。(一種大而無用的家夥)這一時期的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人馬均披鎧甲-甲騎具裝。防護力很好對步兵而言有極大的衝擊力。當時重騎兵的防護力很強,騎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麼時代,這總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長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用長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為一種禮儀用的擺設。而短刀也成為騎兵的製式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一時期的刀,刀體加寬,刀頭由斜方形改為前銳後斜,更適於實戰。

注: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隋、唐、五代時代:這一時期,騎兵已經確立了在軍中的地位,在這一時代騎步並重,各國的騎兵規模雖不及南北朝時期,但是騎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較大的重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特別是唐初)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唐從起兵始就建設完善自己的馬政建設,以備軍用。唐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仆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占田地一千多頃。

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基本上以輕裝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正麵攻防更多依懶於步兵。

宋、遼、西夏、金時代:這一時期,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雄起,成為漢族朝的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銳主要為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度轉入*。

首先說宋,宋朝在我國曆史上武功極為不盛的一個朝代,因為在後唐,五代時期崛起的少數民族西北的產馬地區,基本掉失,所以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用物資)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來都沒一支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時更糟,連殿前司(即皇帝禁軍)的騎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沒馬可用。宋朝喜歡擺陣勢,所以騎兵也多半布置在陣中,基本上都是把騎兵布置在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做策應或掩護側翼。如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就是把主力步兵結合戰車,在中間布成密集陣勢,反騎後布置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防禦敵軍騎兵的陣勢。個人認為這到是與歐洲早年的騎兵運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陣為主力,用騎兵來鞏固兩翼。事實上這種陣式,騎兵成了步兵的輔助力量,用於克敵製勝的是核心的步兵陣。

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較強大的武力。軍隊中以騎兵為主力作戰。遼金的軍隊都很講究騎兵的機動作戰,,一般軍中的正兵均配有數匹戰馬,(遼軍一名正軍有馬三匹)機動力很強,如遼宋的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憑借當地平坦的地形和騎兵的機動力,先後將宋將曹彬,潘美各個擊敗。金兵也長於騎兵善於野戰,史稱“金之初起天下之強莫過於此”,金國有著名的拐子馬,在作戰時步軍為正兵,以拐子馬作兩翼突擊,在平原上對宋軍作戰有著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