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騎兵(一)(2 / 3)

這一時代的騎兵,以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為主,他們作戰的主要武器為弓箭、馬刀、也裝備有狼牙棒、開山大斧等特殊的武器。(金國人似乎喜歡這種武器,當時有民謠:它有金兀術,我有嶽元帥;它有拐子馬,我有麻紮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當時的騎兵,開始偏向輕裝,著少量甲,獲得更大機動力,但是各國均還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平夏鐵鷂子”(它的步兵叫“橫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馬披重甲”戰鬥力強著稱。

蒙古時代:這一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回,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製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時自備武器裝備出征,和平時期則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華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戰術家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廣大領地。在東方消滅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敗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羅斯草原,打敗了西方聯軍,一直打到多瑙河邊。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其野戰力量也是騎兵。蒙古騎兵有著超強的機動力,一名士兵往往備有六匹以上的戰馬,輪換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進近百公裏。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長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頭製成,具備很強的穿透力和很遠的射程。能在高速機動中(甚至一邊後退一邊回頭射擊)準確射擊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戰前給予敵人極大的殺傷。因為蒙古人往往自備武器,所以在箭、馬刀以外,士兵們還帶有自己喜歡的武器如長矛、狼牙棒、繩套(套馬用的,在戰場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麵,蒙古人以皮製甲為主,輕便堅固,雖然不象鐵甲的防護力好,可是為其贏得了更大的機動力。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不及阿拉伯,亞利安馬速度好、體型高大,但蒙古馬適應力強,耐粗飼,易增膘,壽命長,十分適合長距離行軍,無後勤保障作戰,這些馬隨處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軍五十至一百公裏,可以終年使役。並且重要的一點是蒙古馬的母馬哺育期可產奶三至四百千克,這成為長時間在外作戰,無需後勤保障的蒙古軍的一個重要食物來源。(另外就是掠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其人民生長在苦寒之地,對於惡劣氣候的忍耐力極強,物質條件要求很低,有著一般農耕民族人民無法比擬的戰鬥力。(隻不過要他們去潮濕,炎熱的地方就不行了。如東南亞雨林中。)

明清及以後時代: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訓練中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訓練中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很少有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存在,就不再多說了。

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他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設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明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中也對這種戰術進行了進一步研究。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轟擊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蒙古騎兵就是傳統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下場。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隻到其後繼者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一種曆史,隻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人民解放軍的騎兵部隊最多的時候有十萬人之多,隻保留了兩個營和幾個連的兵力。現有內蒙古騎兵第一營和第二營,第二營下屬3個騎兵連、軍馬所、衛生所。

項羽在中國騎兵發展史上的作用秦末楚漢時代的起義軍領袖西楚霸王項羽是曆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騎兵的高速衝擊力打閃擊戰的人,在無馬鐙的時代項羽就想到了後世騎兵戰術主流的突擊戰術,這在軍史上是相當超前的,用騎兵突擊打亂敵軍陣腳,步兵緊跟騎兵的步伐殲滅被突散並落單的敵軍,這種步騎協同作戰的思想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於項羽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騎兵給劉邦造成了多次慘烈的打擊,才使劉邦認識到騎兵的力量並下定決心組建騎兵部隊,盡管這第一隻騎兵部隊的主帥灌嬰起用秦國降將李必、駱甲為校尉訓練騎兵,但戰術上依然是在模仿項羽的騎兵戰術。這也間接性的為後世漢帝國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打下了基礎。

2發展曆程編輯

騎馬作戰的軍隊或士兵。也指騎士騎兵是陸軍中乘馬執行任務的部隊、分隊。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通常擔負正麵突擊、迂回包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圍、追擊、奔襲等任務。其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曆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在外國,17世紀30年代戰爭時,參戰*隊中一般都有40%一50%的人員是騎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法、俄國均編有騎兵集團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曾有17個騎兵軍,八十多個騎兵師。中國曆史上騎兵的極盛時期是元朝,騎兵部隊主要裝備有弓箭、馬刀、標槍、戰斧等。中華民國時期,騎兵最多時達二十多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自1928年4月建立第一支騎兵分隊起到解放戰爭後期,全軍發展至12個騎兵師,隻在邊防部隊中保留少量騎兵分隊。

騎兵是一支有組織的快速部隊,他們能快速的打擊對手,也能在戰況不利時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騎兵是由一群經過長期訓練,能在馬背上作戰的士兵組合而成的。由於速度快,騎兵通常都是擔任偵察任務,或是在敵方部隊剛成軍與集結時,進行連打帶跑的遊擊擾敵工作。雖然在古埃及文明後期,就有許多戰士是騎在馬上用各種兵器攻擊對手,但今天我們印象中騎馬作戰的騎兵則多是在18世紀後期出現的新形態騎兵。在拿破侖時代,騎兵轉變成一種優秀的精英部隊,並且和傳統步兵聯合成一體,部署在戰場上擔任作戰時的主力部隊。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甚至在整個19世紀的中後期波蘭騎兵波蘭騎兵,騎兵更加廣泛的應用在戰場上。但到了連發的來福槍出現取代了早期單發的火槍後,騎馬的戰鬥部隊在麵對步兵時,逐漸顯得毫無招架餘地。

1899年到1902年間的南非戰爭,則是騎兵部隊擔任戰爭主力的告別秀。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特別是軍隊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騎兵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兵種地位。當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隻保留了少量的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警戒和運輸等任務。有的國家把乘駱駝和大象的部隊也稱為騎兵。

美軍還把搭乘戰鬥偵察車輛或乘直升機,實施偵察任務的部隊、分隊稱裝甲騎兵或空中騎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廣泛運用於戰場,騎兵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兵種地位。一些國家隻保留少量騎兵,主要用於執行巡邏、偵察、警戒等任務。

相關內容《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清張問陶《題沉硯畦射獵圖》詩:“縛袴還思作騎兵,顛狂不是書生派。”

楊朔《鐵騎兵》:“一連活動在左雲附近的八路軍騎兵冒著風雪,朝南轉移。”

騎兵的逐漸消失騎兵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個兵種,繼1960年美*隊與世界各國陸續撤銷騎兵這一建製後,開始在兵種舞台上漸漸消失了。中*隊經過數次大裁軍,僅餘下數支騎兵連。騎兵,已成為一種兵種的標本,而騎兵部隊也開始成為一種神秘與傳奇的象征。

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在曆史上最多時達到十萬騎士,1985年我軍由摩托化和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消失,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騎兵部隊最多時達到12個騎兵師。

某類型電影用詞騎兵‘有馬’相應的步兵‘無馬’3歐洲騎兵兵種編輯

歐洲中古世紀的戰爭形態必須看時代與地域而定,但一般來說,在百年戰爭之前,戰爭的規模都極小,絕大部分都是領主之間的小衝突(skirmish),即使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歐洲騎士也還是不喜歡列陣出擊,所以十字軍東征除了第一次東征正好占了伊斯蘭教帝國內亂的便宜,所以成功以外,其它次東征皆以慘敗而回。不過歐洲重甲騎士的個人戰鬥力極高,所以應付農民暴動是綽綽有餘的,直到具有懂得集體行動的職業傭兵興起,這才開始末落,而火槍則是最後一推。在法國,一名騎士的合格考試之一就是身上沒有任何護甲,然後空手與野豬搏鬥,能夠把野豬幹掉的話,才能通過。

重甲騎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極高的防護力,在火槍發明以前,少有騎士在戰場大量死亡(百年戰爭例外,但大部分的重甲騎士並非死於英國長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斷喉嚨)。但重甲也是騎士的負擔,雖然騎士們身著重甲可以攀牆爬竿翻跟鬥(法國騎士的資格鑒定考試就包括全身穿上重甲,佩戴武器,爬過城牆),可是騎士們一旦失去戰馬,步行距離不會太長,尤其是在泥濘中行走時,更是倍加艱辛,結果徒然耗費體力。阿尚弧會戰時的情況就是如此,結果成為法軍慘敗的原因之一。

不過如果認為高溫會把重甲騎士們給熱昏,那就錯了,他們從小就得如此習慣這樣的環境,而且盔甲下還有密不透風的重袍,使得衣服內因為汗水的蒸發而產生內循環,所以反而涼快(當然不是冷氣機那種涼快),這個是十字軍向阿拉伯人學來的辦法。

騎士們的另外一項弱點就是戰馬,如果沒有戰馬,純靠步行作戰,那麼光是穿著重甲走路,就會把他們古代歐洲騎兵的裝備古代歐洲騎兵的裝備給累死。而戰馬也必須選擇足夠壯健的,不然無法承受重甲與騎士的體重(所以騎士們必須盡可能保持短小精悍的模樣,就連赫赫有名的亨利五世,也僅身高170cm),因此騎士們往往會非常疼愛他們的戰馬,一匹好馬的價格,通常可以雇請數十到一百個長弓手。所以在百年戰爭時,步兵就隻要插下削尖的木樁,騎士們就往往會為了避免戰馬受傷而轉身。此外,馬無論是那種馬,人是絕對無法說服它為了國家民族主義而去犧牲犯難萬死不辭的,所以步兵們隻要排成空心方陣,再把槍尖一致對外,就能夠阻止戰馬從任何一個角度向他們衝撞過來。

但身著重甲的騎士們集體衝鋒時所產生的噪音加上視覺效果,會使得麵對他們的步兵們感到震撼,尤其是以訓練度越低的話,越是容易因為騎兵恐懼症而導致崩潰。而且騎士們作戰往往是兩兩三三的跑到步兵陣列的前麵,投擲標槍後就迅速離去,英國就是在hasting會戰中,因為征服者威廉的騎兵所使用的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誌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不過歐洲騎士除了早期的諾曼騎士以外,並沒有隨身係帶弓箭或是標槍的習慣,甚至對這種戰術毫無興趣進行發展。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在百年戰爭時,亨利五世企圖讓長弓手騎馬作戰,可是結果不是很理想,因為長弓難以在馬背上與疾馳中使用外,當時的長弓手隻是傭兵,裝備一切自備,所以馬通常是給比較有錢的長弓手來代步用的,這些人比騎士們還要珍惜他們的座騎。

後期騎士的重甲已經到了連鐵臂十字弓也無法貫穿的程度(姑且不算火槍),雖然這類重甲還是不少脆弱的縫隙可以被弓箭射穿,但那些地方不是人體的要害之處。因此步兵要以個人的力量來對付重甲騎士,唯一有效的武器除了匕首之外,就是halberd,中文翻譯成戟是一種錯誤的翻譯,因為戟是勾與矛的結合體,而halberd是斧頭、鉤子、長矛、和開罐器的結合體。使用人可以集合起來,將它做長矛使用,也可以用來和步兵或是騎兵進行單打獨鬥。通常步兵是用halberd把騎兵給鉤下馬來,然後用上麵的斧頭或是長得像是開罐器的部分把那位倒黴的騎士給解決掉,瑞士**時,奧地利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莽夫查理就因為如此而陣亡在halberd之下,從此瑞士傭兵的驍勇善戰和善於使用halberd的聲譽聞名全歐。

如果說騎士是很“個人化”的戰士,那麼中古時代的步兵就是十分講究集體的了嗎?中古世紀接近結束時是如此,之前也是很個人化的。所以戰場上往往是一連串的單挑,而非兵種之間的配合,直到百年戰爭時,才由英國“複古”出這樣的戰術。也就是因為如此,中古時代的傭兵並不講究紀律,而且他們的營養大多很差,更不用說沒什麼紀律與組織可言,因此他們單以個人戰鬥力而言,絕非騎士的對手。可是當他們懂得如何集體行動,兵種協調作戰時,騎士們就發現到他們已經無法再輕視這些昔日的吳下阿蒙了。使用這種戰術而導致步兵的鬥誌喪失,最後自動崩潰的結果不會再出現了。

即使如此,步兵的反製騎兵作戰往往是被動的,必須先要料定騎兵的攻擊方向,而且難以在行進中保護自己,更不用說排列防禦陣形時就是防禦最脆弱的時刻,而騎兵因為具有機動力,所以作戰的時間與路線具有比步兵更大的彈性空間。

此外,中古時代的歐洲步兵作戰方式,可以參考braveheart這一片。但到了傭兵興起時,因為成本效益阿拉伯輕騎兵阿拉伯輕騎兵與作戰對象的雙重主要問題,歐洲的步兵大多舍棄使用盾牌,而大量采用長矛,有錢一點的就觓lberd,因為他們的主要對手是重甲騎士,況且長矛在近接戰時,也不見得會輸給拿著盾牌的刀斧手。

另外一項專門的武器就是雙手劍,真正的雙手劍其實不重,至少沒有阿諾在電影裏麵用的那麼誇張。它的劍身的刃隻有前端較利,其他地方就算用手握著也不會割傷皮膚。所以可以揮著它砍人,也可以用來刺戳,甚至倒轉過來,用劍環鉤住對方的武器,或是用把手的頂端來頂擊對方的臉部或是身軀。

騎士用的劍則是另外一種,較短,但十分尖銳,可以用來在疾馳時,在馬背上揮砍別人,或是刺戳對方盔甲的縫隙。騎士用長矛,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支大型鉛筆的東東,那是用來嚇人多於用來殺人用的,就算是騎士決鬥時使用,也很少讓人致命,唯一讓我想起來的例子就是某位法國國王在與衛士練習時,不小心的讓保護臉部的麵罩上的眼洞撞上矛尖而致命。騎兵最早在公元前約1000年時出現,從此騎乘馬匹的軍隊就在戰鬥中擔任了幾個重要的角色。他們充當了偵察兵、戰鬥員、混戰中的衝鋒部隊、殿後部隊,並追擊撤退中的敵軍。騎兵可以根據裝備和訓練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視情況擔任不同的角色。穿著少量或沒有配備裝甲的輕騎兵,最適合作偵察兵、戰鬥員和負責殿後。穿著裝甲的重騎兵,最適合作為衝鋒部隊來打擊敵軍。不過,所有類型的騎兵都適合作追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