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騎兵(第三)(2 / 3)

阿喀琉斯率領的軍隊傳說來自於默米東王國,驍勇善戰,號令嚴明。在現代的歐洲語言中,myrmidon一詞往往指嚴格服從命令的人。

解剖學上將人體腳踝位置的肌腱(即阿喀琉斯被射中的位置)命名為阿喀琉斯腱。“阿喀琉斯之踵”指某人或某事物的最大或者唯一弱點,即罩門關鍵所在。[1]3特洛伊戰爭編輯

背景

據神話記載,導致特洛伊戰爭的金蘋果事件,就發生在珀琉斯與忒提斯的婚宴上。

在呂科墨得斯的宮中發現阿喀琉斯在呂科墨得斯的宮中發現阿喀琉斯阿喀琉斯的母親是不朽的神,所以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朽。忒提斯每次生育之後,無一例外都將孩子放到天火中煉,但都以失敗告終。在阿喀琉斯出生後,忒提斯照樣捏著他的腳踝將他浸泡在冥河斯堤克斯(一說天火)中,使他全身刀槍不入,惟有腳踝被忒提斯手握著,沒有浸到冥河水。

特洛伊爆發戰爭之前,忒提斯曾經聽過一個關於他兒子的預言:他將名垂青史,但注定活不到老,年紀輕輕就會死在戰場上,也正是因為這個預言,忒提斯才想把阿喀琉斯變成不死之身,但命運女神的安排似乎是連神也不可違抗的。為了不讓兒子有機會參戰,忒提斯將他秘密托付給斯庫羅斯島的國王呂科墨得斯,希望他能將阿喀琉斯藏在宮中並以女孩的身份養大成人。期間,阿喀琉斯與得伊達彌亞公主秘密結婚,那女孩還為他生下了一個繼承人,取名涅俄普托勒摩斯。後來由於神諭,特洛伊沒有阿喀琉斯參加將無法攻破,阿伽門農便派人前往斯庫羅斯島尋找阿喀琉斯。但阿喀琉斯長的十分俊美,混在女孩之中都無法辨別,然後奧德修斯心生一計,設法認出了阿喀琉斯,暴露了身份的阿喀琉斯不得不跟隨希臘聯軍出征。

戰況

據歐裏庇得斯的著名悲劇《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描寫,特洛伊戰爭前夕,阿伽門農為了擺脫阿耳忒彌斯所製造的無風天氣,必須獻祭其親生女兒伊菲革涅亞。為了將後者從家鄉騙到舉行獻祭的奧利斯,阿伽門農在家信中假稱要將伊菲革涅亞許配給阿喀琉斯。伊菲革涅亞來到奧利斯後,雖然得知殘酷的事實,卻坦然地樂意為了大局而奉獻自己。目睹這一幕的阿喀琉斯很受觸動,於是當即向伊菲革涅亞正式求婚。此後阿喀琉斯為了維護伊菲革涅亞而遭受士兵圍毆,並在祭典舉行時將仍忠於他的士兵聚集於祭台之下,準備隨時上台搶人。後在伊菲革涅亞的勸說下沒有實行。最終行刑之時,阿爾忒彌斯女神對她心生憐憫,於是讓伊菲革涅亞消失在祭台之上,取而代之的是一頭母鹿。

關於特洛伊戰爭,《伊利亞特》書中一開始時阿喀琉斯就與阿伽門農發生了爭執,起因是阿伽門農奪走了阿喀琉斯的戰利品女奴布裏塞伊斯,這種行為使阿喀琉斯感到榮譽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憤然離營,如果阿伽門農不當眾道歉就絕不再參加戰鬥。希臘軍的戰況時好時壞,宙斯給予士兵們勝利,卻從不讓他們有真正的信心,後來,希臘聯軍節節敗退,一度被赫克托耳帶領的特洛伊軍打回岸邊。即使阿伽門農派人請求阿喀琉斯的原諒,他仍然不為所動。最後阿喀琉斯的摯友帕特羅克洛斯不忍看見希臘軍死傷慘重,穿上阿喀琉斯的鎧甲,假扮成他的模樣出戰,局勢曾一度逆轉,但最後他卻被赫克托耳所殺,這才激發了阿喀琉斯的戰意。然後阿喀琉斯駕車到特洛伊城下,與殺害其摯友的赫克托耳決戰,在決戰中阿喀琉斯殺死了赫克托耳。後來在神的指引下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斯來到阿喀琉斯的帳中,經過苦苦哀求,普裏阿摩斯贖回了兒子的屍體,故事結束於赫克托耳的喪禮。阿喀琉斯和帕特羅克洛斯的關係在《伊利亞特》中體現出很深刻的友誼。

殺死赫克托爾之後,阿喀琉斯還殺死了特洛伊方的美麗的亞馬遜族首領,戰神之女,彭忒西勒亞,和實力與其並駕齊驅的黎明之子門農。

4父母編輯

他是色薩利國王珀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荷馬在《伊利亞特》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對之進行描寫。他曆來以其勇氣,俊美和體力著稱。諸神中母親忒提斯、雅典娜和赫拉對他特別愛護。

據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以及其他神話記載,泰坦之子普羅米修斯被宙斯綁縛在高加索岩壁上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普羅米修斯掌握了一個足以危及宙斯統治的秘密。直到普羅米修斯被赫剌克勒斯所拯救,並與宙斯達成和解後,這個秘密才大白於天下: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必將遠遠勝過其父。其時宙斯正在追求忒提斯,得知預言後便作主將忒提斯許配給人間的英雄珀琉斯。結果生出的子嗣阿喀琉斯,其名望果然遠勝其父。

5人物生平編輯

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中最強大的英雄,第二代英雄中的佼佼者,阿爾戈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他出生後,忒提斯(thetis)想使他成為完全的神,所以在夜裏背著父親把兒子放在天火中燃燒,要把父親遺傳他的人類部分燒掉,使他聖潔。到了白天,她又用神藥給兒子治愈燒灼的傷口,但有一次,珀琉斯暗中偷看。當他看到兒子在烈火中哭叫時,不禁嚇得大叫起來。這一來妨礙了忒提斯,因此阿喀琉斯除了腳踵之外全身刀槍不入。(另外一種說法是,阿喀琉斯的母親在他小的時候把他放到冥河裏浸泡,由於他母親拿著他的腳踵倒著泡,因此阿喀琉斯除了腳踵之外全身刀槍不入。)

阿喀琉斯在奧德修斯的誘導下參加特洛伊戰爭,在戰鬥中殺敵無數,數次使希臘軍反敗為勝,後來因與阿波羅交惡被阿波羅用神箭射中腳踵而死。(另外的一種說法是,箭是由帕裏斯射出的,再由阿波羅引導射向阿喀琉斯的腳踵。)他的葬禮十分的隆重,希臘人用溫水給他的身體洗浴,給他穿上他的母親忒提斯(thetis)特意送給他的出征戰袍。雅典娜從奧林匹斯聖山上俯視著他,心中充滿同情,在他的額上灑落了幾滴香膏,防止屍體腐爛或變形。人們從愛達山上砍伐樹木,高高地壘成一堆。柴堆上放著許多被殺死的人的盔甲和武器,還有許多祭奠的牲口,祭供的黃金和其他名貴的金屬。希臘的英雄們各從頭上割下一綹頭發,他們還在柴堆上澆上各種香膏,並供上大碗的蜂蜜、美酒和香料。英雄的屍體放在柴堆的頂上,然後他們全副武裝,有的騎馬,有的步行,圍著巨大的柴堆繞圈而行。禮畢,他們將柴堆點燃。火苗熊熊燃燒起來。遵照宙斯的旨意,風神埃洛斯送出了急風,呼嘯著煽起衝天的火焰,木柴堆燒得劈啪作響。屍體化為灰燼。英雄們用酒澆熄了餘燼。在灰燼中阿喀琉斯的骸骨清晰可辯,如同一位巨人的骨架。他的朋友們撿起他的遺骸,裝進一隻鑲金嵌銀的盒子中,並安葬在海岸的最高處,和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的屍骨並排。

阿喀琉斯死後,他的盔甲成為希臘英雄埃阿斯和奧德修斯爭奪的焦點,奧德修斯最終憑演說擊敗勇士埃阿斯,繼承了這套由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打造的神器,埃阿斯被雅典娜施法發狂,並悲憤自殺。

他的兒子涅俄普托勒摩斯(皮洛斯)在阿喀琉斯死後加入特洛伊戰爭,最後在木馬屠城時殺死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斯和安德洛瑪刻的小兒子。

6人物評價編輯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阿喀琉斯的形象由《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組成的荷馬史詩是現存的最古的希臘文學作品,標誌著希臘文學的輝煌的開端,它如實地反映了遠古希臘社會發展的某些形態,藝術的再現了當時的文化。《伊利亞特》所記敘的主要是希臘人圍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阿喀琉斯、奧德修斯、赫克托耳、埃阿斯、阿伽門農、墨涅拉俄斯、菲羅克忒忒斯等,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是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

從阿喀琉斯的出身來看,在史詩中,阿喀琉斯是一位大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臘英雄一樣,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點。由於當時的社會科技和文化還不是很發達,所以人們對一些當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參雜進神祇的因素,在普通人當中若出現很多方麵過人之處的人,當時的人們一般認為是神祇的後代,即英雄。所以,首先在鑒賞荷馬史詩的人物方麵,我們就不能將裏麵的人物同當今我們所看到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甚至文藝複興時期的理想化的巨人相並,而應該更側重於當時的文化來分析當時的人物。

阿喀琉斯是《伊利亞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臘聯軍中最大的英雄。他是一個英勇善戰、重視友情的人。首先,他在戰場上幾乎是百戰百勝,殺死過無數的特洛伊英雄,從特洛伊人在沒有他參戰的希臘聯軍和有他參戰的希臘聯軍時的不同反應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戰,比如身著阿喀琉斯的黃金戰甲的帕特洛克羅斯出擊時,特洛伊人從遠處看到他,以為是阿喀琉斯來了,立即嚇破了膽,陣腳大亂,光是自相踩踏致死的人無數,在阿喀琉斯罷戰期間,特洛伊人在他們幾次進攻中還取得過上風,都攻到希臘的戰船上來了,若不是埃阿斯帶領希臘英雄頑強抵抗,希臘人的戰船可能已經被赫克托耳燒毀,後來,阿喀琉斯重新武裝上戰場,希臘人又占了上風,特洛伊第一英雄赫克托爾被阿喀琉斯殺死,特洛伊人元氣大傷。其次,阿喀琉斯忠於自己的朋友,當帕特洛克羅斯被赫克托耳殺死時,他真心實意的痛惜帕特洛克羅斯的犧牲,決心為他複仇,於是他滿懷怒火地重新武裝上戰場,殺死了赫克托爾,並將他的屍體捆綁在戰車上驅車遊行,雖然這是阿喀琉斯凶殘的體現,但這也是他忠於朋友的體現。因此,阿喀琉斯是一個英勇善戰、忠於朋友的人。

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點存在,比如當大統帥阿伽門農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戰利品時,阿喀琉斯公開斥責他的損人利己,並拒絕戰鬥,他斥責阿伽門農的私心是正確的,但是消極應戰卻給希臘軍隊帶來了巨大損失;他殺死赫克托耳後將他的雙腳釘在戰車上驅車遊行,體現出他對殺死自己摯友的仇人之憤恨,手段是何其的殘酷,這正符合當時正在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的特點;後來他再次進攻特洛伊城,不顧太陽神阿波羅的勸阻,帶著滿腔怒火攻進特洛伊城,最終被帕裏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是也是一個殘酷、霸道和固執的人。

同時,從一些細節也不難發現,阿喀琉斯也是一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熱愛生活的人。比如當普裏阿摩斯向阿喀琉斯贖回兒子赫克托耳的屍體時,他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再比如當阿伽門農誇口自己的箭術得罪了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致使阿耳忒彌斯*迫阿伽門農將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給她,否則就不讓希臘的艦隊前進時,阿喀琉斯也冒著被眾將的斥責,前來搭救伊菲革涅亞;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在大海上漂流多年的伊塔刻國王奧德修斯來到陰間尋找底比斯城的預言家提瑞西阿斯的靈魂詢問他自己將來的命運時,巧遇阿喀琉斯的靈魂,他告訴阿喀琉斯的靈魂阿喀琉斯生前像神祇一般受人尊重,死後也一定是個偉大的陰魂,過得幸福的時候,阿喀琉斯卻對奧德修斯說:“我寧願在人間當奴隸,也不願意在陰間當君王。”表明了自己熱愛人間的生活態度。由以上三例觀之,阿喀琉斯是一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熱愛生活的人。

阿喀琉斯阿喀琉斯總之,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當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鮮明多麵的,他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氏族社會英雄人物的特征。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紀》在特洛伊戰爭中著力描寫的英雄之一,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一種文化的土壤下往往會誕生出一種特定的英雄形象,不同的英雄又各自的表現。為此,我將其與其他的一些其他國家時期的英雄的形象做了比較,發現他們之間有許多時代文化的差異,頗為有趣。

阿喀琉斯是珀琉斯之子,驍勇善戰,在特洛伊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殺死赫克托耳之後拖屍以報充分表現出性格的殘忍。可是人性的複雜性又使他還是具有惻隱之心,於是又應赫克托耳的父親哀求歸還其子的屍體。於是,一個性情複雜而深刻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赫克托耳是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的最大對手,雙方均為一介匹夫,好勇鬥狠。尤其是赫克托耳,明知城不可失守還依然還要出城與阿喀琉斯拚殺,除去他性格中的魯莽和英雄主義成份之外,決定因素應該還是時代的背景。此時的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已經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行為,“甚至是分工”(恩格斯語)。在這樣的大環境得條件下,這種“戰爭光榮”的思想自然深入人心。事實也是如此,很多榮譽都依據戰場上的表現而決定分配。從文章也不難看出作者對此的歌頌:“雙方的將領都是最偉大,最最光榮的,阿喀琉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赫克托耳為守護特洛伊城而戰……”由此,也無怪乎其出戰的堅決了。當然不得不承認此時的客觀實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赫克托耳出戰的必要性,因為武器和裝備的簡陋就使戰爭的勝敗在相當的程度上為這些“匹夫”所掌握。

而《尼伯龍根之歌》中的齊格飛倒是與阿喀琉斯頗為相似:都是部落王者、都幾乎刀槍不入英勇善戰、都最終被暗算於“阿喀琉斯之踵”……這些經曆使他們身上帶有了了許多共同點,但是齊格裏夫特畢竟是中世紀德意誌的神話英雄,更多的帶有了當時的時代色彩。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許多封建時代的政治紛爭、等級觀念、忠君思想……這些無不給他深深的打下了封建時代的烙印。反而言之,阿喀琉斯由於處在原始氏族社會向奴隸製社會的過渡期,更多的必須服從於當時的時代輿論,接受當時的道德規範,以氏族和部落的利益為高。所以當希臘聯軍頻頻失利之際,他又不得不繼續為節節敗退的希臘軍隊出戰。所以即使是戰無不勝的英雄也必須服從於他自身所在的時代。古往今來,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