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章 自查(上)(1 / 2)

的確,回顧一下我的整個小學生涯,就包括到現在,我都很老實本分。

有一天中午,是一個很平常的午後。

我記得當時正是夏天。

我中午放學照例早早地回家熱好了午飯,和爸爸弟弟吃完以後就回學校了。

剛到教室,王晴晴就過來找我玩。

她笑眯眯地對我說:“走,我帶你去譚老師家玩!”

我心下詫異,譚老師家?

那會兒,譚老師早已經在我們三年級時就退休了,學校已經又派了年輕的張老師來接手我們班的數學。

她的家離學校很近,就在學校對麵的一個小山坡上,是一幢二層的小樓,大概有一裏路的路程。

她家從我們三樓教室的陽台上就能看見,班裏的同學指給我看過,從那條路回家的同學都認識。

她的先生姓任,我們都叫他任老師。他從年輕的時候起就開始承包我們學校的食堂,在我們讀書的時候仍然在經營。

那時候學校一開始還沒有做大鍋飯,離家遠要在學校吃午飯的同學都是自己帶一個鐵皮飯盒。裏麵裝好了淘洗幹淨的米和菜,條件好的放雞蛋或者肉。

然後大家早晨到學校的時候就放到食堂的蒸鍋裏,中午放學去取。

為了避免拿錯,每個人都幾乎給自己的飯盒做了標記,給它係上各種各樣的繩子。

毛線的,麻繩,紅的,綠的,黑的,總之各色各樣的。我家離學校不遠,但是為了圖新鮮,我還和弟弟也在學校蒸過一回飯吃。

那時候最無語的事件就是中午放學去端飯,有的同學飯盒裏的雞蛋飛了,要不就是肉被別人吃了。

總之,讓人鬱悶的事情屢見不鮮。

譚老師退休以後雖然不上課了,但是每天幾乎都會在學校給任老師幫幫忙,下午兩個人才回家。

我想這可能也是她們家經濟比較寬裕的原因吧,畢竟那年代能蓋的起兩層樓的人真不多。

像我們村這樣的一個村裏,統共也就一兩家。

想想他們兩個人工作了一輩子,而且是讓人羨慕的鐵飯碗,怎麼也能積攢下一些老本了。

我邊走腦子裏邊在那琢磨她家的樓房。

誰知出了教室,王晴晴沒往校門口方向走,反而領著我往操場對麵的教師宿舍樓去了。

我好奇地問:“不是去譚老師家嗎?”

“對呀!”她輕快地回答,然後帶我進了左邊第一個單元門。

這棟教師樓我上學這麼久還沒有來過呢,隻是從前天天從操場經過的時候,偶爾能看到唐老師在三單元一樓的陽台那玩。

看王晴晴熟門熟路的樣子,不用想也知道她經常過來。

我後知後覺地問到:“老師住這兒啊?”她啊了一聲。

我跟著她上了三樓,隻見右手邊那家的門大開著。

她帶我走了進去。

我進門一看,譚老師和當時教我們語文的劉老師正坐在裏麵聊天。

那時候,唐老師因為快生了已經回鎮上她的家休息待產去了。

學校重新安排了一個年紀大的劉老師來教我們語文。

劉老師年紀比較大,古板嚴肅許多。這教學風格的改變讓我們一時有點接受不過來。加上因為和以前的老師感情深,所以大家都對她有點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