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循環
塗義國組織召開了一次專題會,主要是傳達學習落實這次土壤肥料現場會領導的講話精神。其中最要的是提出了食品安全問題。雖然各級也提的多,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很少。這次專題會卻明確了以下兩件事。第一購買專業檢測設備,專人負責,要定期檢測,不定期抽檢。沒有經過檢查的蔬菜和糧食不準進入市場。第二要對所使用的藥品肥料加強檢測,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沒收。
要求不多,但做起卻十分艱難,第一條很好落實,隻是工作量比較大。現在光園區內種蔬菜的麵積已達5000多畝,業主多達60多人。水稻-鴨-稻田蘑菇麵積已達3000畝。水稻-鴨-稻田蘑菇是農業局新推行的種養結合模式。是一種綜合高效的模式,水稻成熟前把小鴨養到能吃稻穀時正好,收割水稻會掉落不少稻穀,正好可以作小鴨的飼料,收割完的稻莊又會很快長出再生稻,雖不多,卻基本能滿足鴨子的需求。這段時間可以少喂很多飼料。再生稻吃光也差不多可以賣了。賣了鴨子則可以開始種稻田蘑菇,種植稻田蘑菇需要大量的稻草,稻草現在正成為人人頭痛的東西。燒,政府不讓,不燒,收回來花勞動不說,還沒什麼用,放在田裏來年又腐爛不了,沒法種植任何東西。種植稻田蘑菇後,不僅會產生效益,而且稻草會腐爛,更會增加肥力,來年種水稻可以少施很多肥料。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唯一缺點是投入大,回報少,一句話就是掙錢少。租地種水稻完全沒有利潤可言,能不能保本,還得看老天的臉色。遇到大旱或蟲災就得投入更大,隻會虧。而養鴨,一直也沒多少利潤,其他群眾也會養,一多就便宜。稻田蘑菇更是需要大量勞動力,勞動成本現在也很高。打工的人掙了錢,業主有的掙的錢還不如打工的。一直倒是有人種,但真正掙到錢的卻沒多少人,掙到的也大多相當於在外在打工。糧食、蘑菇也好,鴨也罷這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本就處於被剝削的地位。許多農產品更是如此,他們可以不計勞動成本,能收回投入成本就會賣,但業主不行,賣了隻會虧。這也是那些種蔬菜的業主為什麼要錯季種植,或者種技術含量高的品種的原因。第二個難是因為很多東西難以檢測。黃斌也親眼見過,昨天還綠油油的蕃茄,第二天全變得紅彤彤的。猜想這種東西可能有害,可你檢測不出來它有什麼有害的東西。猜想是說服不了業主的,他們要追求最大利潤,猜想也不能成沒收的依據。農藥現在管理挺嚴格,有殘留的,含有重金屬的難以流於市場,業主想買也買到。
會後塗義國又把黃斌叫去了辦公室,說了三件事。第一是想買一台除菌設備,就是一種利用電磁場殺滅地裏病菌的設備。是在土裏一定距離間,插入兩塊電極板,通上電,形成電磁場,撒點藥劑或不撒都可以,就能殺滅根瘤菌一類的病菌。黃斌完全沒有聽說過,當然發不了言。隻問了問貴不貴,錢從哪裏出。塗義國說合作社還有一些資金,並且這套設備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