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回憶
這天黃斌和黃老書記從洪恩寺村新村點回來,兩人是去督促落實新村點的後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排水排汙,院壩,路燈,養殖場等。老書記感歎道:“這幾十年農村發展變化真快”。黃斌:“我怎麼覺得沒什麼變化,除了業主的還是非常原始的刀耕火種,甚至與1000多前的漢代相比,農村的進步也微乎其微”。黃老書記:“1000多年前的事我不知道,但我親身經曆這幾十年變化就特別明顯”。黃斌:“主要有哪些變化?”黃斌其實也經曆過,但人太小,很多事並不記得。老書記:“真想聽?得說很久”黃斌幹脆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道:“那就慢慢說”。老書記坐下來仿佛陷入了遙遠的回憶。
“改革開放前,我剛小學生畢業。與現在的人相比感覺那時候的人是那麼的純樸、善良,有時又顯得愚昧、幼稚。搞集體生產,天不亮,生產隊長會站在一個合適的山上喊出工了。人員到齊後會安排張三等幾人去挖紅苕,李四帶幾人去種小麥。半天結束後,會計員會在勞動區域走一遍,看哪些人出來了,什麼時候出來的,按出工時間進行登記。早晨計2分,上午、下午各計4分。男同誌一天工作是10分,女同誌一天得8分。早晨、上午、下午都要分別計分,遲到、早退的要被扣2分。一周小計,一月進行一次公示,年終搞決算。憑工分的多少作為分糧分錢的依據。當時我是一個小計分員,雖隻是小學畢業,也算一個文化人了。當的隻看出工,根本不管出了多少力。婦女一堆聊八卦,聊男人。男人一堆抽煙,是自製的土煙,則聊女人。至於地裏的活什麼時候能幹完,則沒有人關心,隊長實在看不過去了,叫幾聲,人們又動一下。幹一會又有人要上廁所了,結果一去不回,去的越來越多。這些人又躲在山坡後繼續永遠聊不完的話題。這麼幹的結果是,一年下來。全村出工幾十萬個卻沒得多大收益,分那點糧根本不夠幹活的人吃,更不要說還有老人、小孩也張著嘴等著。餓肚子是常事,那時唯一的想的是下一頓吃什麼,沒有現在人這麼多煩惱。甚至性很多時候都想不起來。後來嚐試各家分一點自留地,情況好一些,各家的自留地那叫種的一個精細,別說雜草,就是大的土塊也見不到,自留地也常常越擴越寬,為爭田邊地角,他們可以用生命去捍衛。但集體的地仍然如故,高梁象狗尾巴草,稻穀一畝也就4挑,現在常說這塊田幾挑幾挑就是那時候傳下來的。
改革開放後,田土下放到戶,一家一戶自己耕種,自己經營。1980年的春節,家家有了糧,殺豬宰鴨的多了。今天在我家吃泡湯,明天在他家團年,一派鬧熱景象。同樣是一塊地,一片天。出現了天翻地覆地的變化。主要是人們的積極性變了。原來是集體生產,大家出工不出力,站到天黑。現在是一家一戶經營。你做得好,我比你做得更好。你挖一鋤深,我挖一尺深,你在除草,我偷偷收集肥料。你的田土一挑收200斤,我的一定要收250斤。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僅一兩年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告別了餓肚子的困境。其他手工藝也開始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