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討論(1 / 1)

第三十四章討論

田土落實到一家一戶確實好,不光糧食產量提高,各種手工業也開始複蘇。木匠、石匠、補鍋匠、刪豬匠、理發匠、縫紉匠各項各業悄然興起,人們生產之餘開始經營第二職業。許多勤勞的有一技之長的先富了起來。應該說那時是農村人氣最旺的時候,每家都是三、四個小孩,往農村一走到處都是人。

人多許多矛盾和糾紛也隨之而來。比如說相互之間爭田土邊界,我的土邊不讓你過路,張三的田比我的田大塊,土質好些.我就不該交這麼多公糧,各種矛盾層出不窮。記得我們生產隊有兩人,還是兩弟兄,為爭邊界,打得頭破血流,兄弟之情也擋不住利益的誘惑。鄉村的主要精力就是化解糾紛,解決矛盾。

隨著良種良品的普及和提高,政府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記得1982年春節剛過,政府為了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畝產量,。要求各戶家今年必須種1挑田以上的雜交水稻,1挑土以上的雜交玉米。但接受新事物總有一個過程,人們不願用自己的田土去承擔風險。很多農民都不願意種,鄉、村兩級工作人員就組成宣傳隊到各家各家戶去做工作。推行新的種植方式和優良品種很長時間成為鄉村兩級的重要工作。那時為了快速推行,用了很多辦法。現在看來其實隻要有帶頭的示範,人們學的很快。根本用不著那麼費時費力”。

黃斌:“接受新東西的確實有一個過程,政府的推行極大加快了這個過程”。

老書記:“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種糧食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外出務工成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黃斌:“確實,現在已經沒有年輕人在家了,也根本不會種地了。隨著老一輩人的漸漸老去,不能種了,農村隻會更加荒涼,撂荒地隻會越來越多”。

老書記:“以後農村會怎麼發展呢?看著那些荒地真的很心疼,曾經多少人為了半尺地大打出手”。

黃斌:“可能唯一可行的是規模化經營,但糧食穩定會成好一個大問題,因為業主會選擇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不會去種沒有經濟效益的糧食。而穩定糧食產量和價格隻有政府調控才能做到,因為它已經超出了市場經濟的範疇”。

老書記:“那就是說這種業主種植會成為主流,種糧食隻要補助到合適價格總有人會選擇”。

黃斌:“我的理解是這樣,政府不允許撂荒如果隻是行政手段,時間不可能太長時間,沒有利益的事長不了,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黃斌又道:“所以我覺得農村的房屋建設也應適度集中,一、兩個社設設置一個點。這樣的優點一是可以節的大量建設成本,二是更好改善生活環境,集中後,道路,用水,用電,用氣,購物,醫療都會比現在更好更方便。三是更有利於業主集中經營,現在是農村的房屋十分分散,而且是一戶一院落,十分浪費土地。而業主隻要承包土地麵積大一點就會把農戶的院落圈進去。缺點隻有一個,就是不方便種地,但解決的辦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