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是延續傷寒論而來的,屬於雜病範疇之內,每個章節討論不同的病,但是其辨證的基礎
還是以傷寒論為主的,本次傷寒與金匱的解說書籍的撰寫,我采用許多過去曆代的經方大師
如江陰曹穎甫撰寫的《傷寒發微》與《金匱發微》,四川唐容川撰寫的《中西彙通醫書五種》,
陸九芝、傅青主、戴天章著,秦伯未、林直清校定《世補紊醫書全集》,江忍庵增批,林直清
勘的《徐靈胎醫書全集》等等。經方也因為這些曆代名家的研究發揚,才能流傳至今,這些
名家也因此流芳百世。
每當想起唐朝名醫孫思邈時,我就會發出會心的一笑,因為他是先寫出《千金要方》一書,
當時他以為這將是經典之作,數年之後他看到了漢朝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大為驚訝
於經方,於是將《千金要方》做了許多修正,也就是後來的《千金翼方》,足證曆代名醫,都
將經方視為唯一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說不知道使用經方的中醫,是不配被稱為中醫的,
更不配被稱為名家或是國手,所以要發揚中醫學,就必須發揚經方,唯經方才是真正能夠代
表我國的正統醫學。
經方的辨症論治法,不但極其科學,治療效果也比西方醫學不知超過多少。比方說西方醫學
製造出許多嚇人的病名,許多病人一聽到自己得到某種病後,當時就已經嚇傻了,心慌焦慮
隨之而來,完全失去鬥誌,任由西醫藥與病魔的宰割,使得絕大多數的病人是因為西醫藥的
過度治療與心理驚嚇而死亡的,並不是因為病而死的。反觀中醫學的辨症法,中醫學不立病
名,是因為立病名,會讓疾病的定義變為更狹隘,這符合於老子所謂的“名可名,非常名”,
中醫學講究同症同治,就是不受到病名的限製。立下了病名對於病情非但是於事無補,有時
病名立得過多,連西醫自己都攪亂掉了,而西醫認為不立病名是無法說服眾人的,於是各種
奇怪的病名充斥,試問西醫師,哪個病是被你們治好的呢?答案是沒有一個病被他們真正治
好。而經方依據的辨症法則,隻要醫師使用得當,就可以很迅速的讓病人恢複過來,無論醫
師是麵對何種西醫所謂的病,隻要症狀一樣就可以使用同方來治療。當病人隻知道自己的症
狀,不知道自己的病名時,病人必然無懼於任何症狀,在一開始與疾病作戰時,病人的這種
心理就已經勝利了,加上由訓練精良的醫師來施治,怎會治不好呢?現在臨床上遇到最大的
問題,就是病人被西醫製造的病名先嚇住後,中醫再動手治療,也就是說中醫尚未開始治病
時,就已經先輸一著,治療上就倍增困難,中藥什麼藥都有,就是沒有大膽丸,心理上的恐
懼卻往往是病人的致命傷所在,(對於病人)時常是無知勝於有知,這裏的有知,指的是半個
有知,如果是全有知,當然最好,但是病人怎麼可能都是全知呢?
這次的人紀教學,將在金匱講授完畢後全部結束,而我的臨床經驗醫案傳承,將利用地紀來
撰寫,所有地紀中提出應用的處方都來自經方,所以我暫時不再另外寫一本專門介紹我實際
臨床病案的書籍,可能以後有變化也不一定,但是目前尚無此打算,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地紀
著作的完成。
漢唐中醫倪海廈記
2007 年 5 月 20 日於佛羅裏達州自家書房